得不到关注,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注,会用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关注;挫折,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别人侵犯时很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获得“成就感”,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时,也很有可能会通过“暴力”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
1、得不到关注
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人或小伙伴的关注,也会引起他发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宝宝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
2、挫折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宝宝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努力尝试仍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一个人玩得正高兴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行为来对付小朋友。
3、获得“成就感”
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成就感”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就可能会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让同伴惧怕,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就感”。
有许多家长会因为孩子有暴力倾向而感到苦恼,看见谁都想上手打,还管不得,越管越容易发脾气。
对于这个情况有的家长就选择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管教孩子,看起来也十分奏效,但以暴制暴真的能纠正孩子的暴力行为吗?显然这并不是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家长需要先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攻击性行为。
首先,孩子处于两到三岁这个年龄段时,他的儿童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发,语言发展也开始用“我来”“我的”“我会”展示自己的个体能动性,而相对应的行为发展也就是“我打你”“我踢你”“我挠你”来尝试表达这种自我的“独立”性。
但孩子的这种表达,在家长看来却变成了喜欢大人,也正是这种误会让家长中是为孩子的一些行为而生气。
其实,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这种开心和成年人认为的开心其实是不一样的性质。
你所看来的孩子打人,暴力行为,但可能在孩子的眼中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也许只是觉得在玩闹。
孩子突然打人,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是别人不理我,所以我触碰了他,我想让他理我。这种触碰,在社会道德上来说,是攻击性行为。
所以,父母需要了解的是,你家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可能是: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用“我打你”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我需要你关注我;也因为孩子的语言熟练程度还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所以用“身体”来表达了。因此家长不妨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如果对父母采取打抓的模式,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观察孩子是不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父母的注意了。
第二,孩子确实有暴力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产生的原因可能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比如父母过分宠溺孩子,对孩子故意打人的行为不作表达,又或者父母对孩子以打骂指责为主,那么孩子长期接触的就是通过打骂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亦或是满意的情绪;也可能和父母本身的榜样作用有关,很多动手的孩子,反观家长来看,家长也是在家里动不动就“出手”解决问题的。再者,也可能有影视作品的影响,动画片等一些暴力镜头反复出现,会让孩子进行效仿。
所以说,如果你的孩子有暴力的倾向,请先别记着去抱怨到底孩子怎么会是这样,也别急着去责骂孩子,以暴制暴总归是没办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的,家长可以思考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暴力行为的,曾经发生过什么事件,有没有以上柠檬阐述的一些原因导致孩子的行为?再去和孩子好好进行沟通交流,也多倾听一下孩子的话,了解他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再去教育从根本上改正问题。
小学时期的孩子是最快乐的童年时期,相比较婴幼儿,小学时期的孩子懂得比较多,他们会快乐学习,有愉快的玩耍时间。伴随孩子越来越大,由于各种原因,会在学校经常和不同的学生发生各种冲突,他们的身上会带来一些攻击,要么让别人受伤,要么让自己受伤,这样的情况也是经常会发生。孩子的攻击性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身体上的攻击,一种是言语攻击,会采取一些羞辱他人的言语来攻击同学,还有一种攻击行为会采取第三方的办法实行攻击。孩子发生攻击行为,会根据心理需求的不同,攻击原因和目的有所差别。
取乐孩子是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取乐,会觉得自己在攻击别的小朋友的时候很好玩,当别人因为自己的攻击哭了,挣扎的时候自己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快感,很多孩子把攻击别的小朋友的方式当成是一种取乐的方式,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游戏,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当自己攻击别的小朋友的时候,看着周围的同学有着崇拜的目光,看着自己的时候,他们缺乏同理心。
游戏,有些孩子拥有攻击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习惯他们习惯性的会动手,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推让别的小伙伴这样的行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习惯,从小在一些喜欢使用家庭暴力会动手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都会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会模仿大人,有时候很难控制,这种攻击性的行为一般比较明显发生的男孩子的身上,父母喜欢动手,孩子也会学着父母对其他同学做出攻击行为,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很多时候孩子会学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怎么做孩子也会觉得怎么做,父母的性格和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不成熟有的孩子会在学校或者说和其他孩子有争吵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攻击性行为,他们会认为用攻击性的行为是在保护自己,避免自己被害其他孩子欺负,在他们的认知中会觉得想要不被其他人欺负,就必须去欺负其他孩子,一些孩子的这种做法,是心理非常不成熟的表现。欺负其他小朋友,让自己不会受到欺负,他们以此为乐,他们会长此以往这样下去。
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遗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2、心理:
通常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
4、模仿学习:
常看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饮食:
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
1、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
2、教师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3、与家长形成合力。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
1、直接攻击行为:
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胁、戏弄、欺侮、吓唬、报复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干扰他人活动的行为,是面对面的冲突行为。
2、投射攻击行为:
因愤怒、生气而破坏物品,造成紧张气氛,影响他人情绪情感的投射行为。如心情不好时摔东西,考试考得不好时撕考试卷子。
3、间接攻击行为:
与面对面的冲突相对应,采取有一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如背后说同学的坏话、讽刺挖苦成绩好的同学,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孩子的成长,从一张白纸,渐渐学会很多东西。很多孩子会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如果想要在这个白纸上面给孩子画出最美丽的画,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来积极教育和引导的。那么孩子攻击性行为原因有哪些?
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原因也比较多,跟外界环境和父母教育有很大关系。生活上当孩子出现了厌倦的现象,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还有就是父母的教育也会对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当他们犯错以后要是经常体罚孩子,孩子就会出现易怒和反抗。
当孩子有了攻击性行为,父母要对他们好好教育讲道理。还可以给孩子心理安慰和调整,要从语言来开始进行疏导,让他们了解和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有多么严重。但是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体罚或是实行暴力,会让孩子攻击性越来越变本加厉。
孩子攻击性行为,不管是教育环境还是外界环境,都会造成孩子这种行为。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和安慰,才能让孩子心理和身体上,更加的健康成长。千万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或是责罚他们,要选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教育他们。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