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是

发布时间: 2022-08-01 18:21:36

1. 白居易向顾况进献诗歌的形式称为什么

这是唐代科举考试的“行卷”。即把自己的诗投给当时社会上有地位、有名气的人,请他们指教,希望他们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或者加以宣扬获得社会上的称誉,争取获得考官注意(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是不糊名的),以此可以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自小聪明过人。他胸怀开阔奔放。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袖子里放着一篇文章,到京城长安去,投送给担任著作郎官职的东吴人顾况。顾况能写文章,但个性轻浮不朴实,对学识或资历浅的人的诗文没有合意的。看了白居易的诗稿,他不觉在门口迎候,以礼相待,说:“我以为诗文就要断绝了,(现在)从您这里又得到了。”—— 以上是《旧唐书》白居易传记的记载。

关于白居易去见顾况的事,在唐人张固写的小说《幽闲鼓吹》里有以下的记述:

自居易参加科举考试,初到京城长安,用自己的诗歌去拜见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仔细看着白居易,(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米价正贵,恐怕居住不容易!”(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顾况刚打开诗卷,第一篇就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马上改口转折,赞赏说:“能写得出这样的诗句,居住就容易了。”接着替白居易传扬好名声,白居易的声誉名气大为提高。

2. 谁有顾况诗词的鉴赏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赏析]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作者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前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第三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此句是山农的致歉话,是在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既写了劳动场景,又写出了山农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3. 顾况欣赏白居易的哪句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相关记载】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选自《幽闲鼓吹》)

2、【古诗全文】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4. 孟郊的《游子吟》体裁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两组概念:

一。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是五言古诗的分支.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也就是古题乐府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二。古题乐府与新乐府诗

乐府诗原为音乐官署,始置于西汉。掌管朝会庙堂所用的音乐,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后世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为“乐府”。宋、元、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为“乐府”。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

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象《琵琶行》、《兵车行》就是新乐府,象李白的《行路难》、《长干行》等就是古乐府了。

唐代有些完全沿用乐府旧题而在内容上进行新的阐释,而有些新的题目是从旧题乐府诗中衍生出来的, 其衍生方式主要有以下5 种:

1. 将乐府诗的旧题目略作变化或进行限制 2. 给乐府诗旧题目加上歌辞性题目或将不带歌

辞性题目的乐府诗题改换成带有歌辞性题目的新题。3. 变换歌辞性题目。如李白把《 侠客篇》 《改成《侠客行》 ; 杜甫把《丽人曲》 改成《丽人行》 ; 贾岛把《壮士篇》 改成《壮士吟》 ; 孟郊把《 列女引》 改成《列女操》 等。4. 取旧题乐府诗首句的前二三字( 甚至是整个首句) 或者其中某一句作为题目, 有时还加上行字。5. 在旧题乐府诗的题旨基础上衍生出新题目。如《塞上》《塞下》 、《塞上曲》 、《塞下曲》 、《塞上行》 等均出自横吹曲《出塞》。

O(∩_∩)O~楼主侧重看这里哦,O(∩_∩)O~

了解了以上概念后,再来分析一下,《游子吟》乃乐府古题,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七《杂曲歌辞》,其解题曰:“汉苏武诗曰:‘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又有《游子移》,亦此类也。”

张修蓉的《中唐乐府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将孟郊的《游子吟》归入“古题古意”类,即沿用乐府古题摹写古意者。另有“古题新意”,为沿用乐府古题而自创新辞,不拘原意与原声调;“新题新意”,即采用新题抒写新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共收三首《游子吟》,作者分别是孟郊、顾况、李益;《游子引》仅有南朝宋·刘孝绰一首。从诗意看,顾、李、刘三人之作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人生失意,充斥着“游子悲久滞”(顾况《游子吟》)的怨怼悲愤,其意正合苏武之“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之意,当属“古题古意”一类。孟郊此诗分明写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之爱,和为人子者无以回报的感激之情,显然已赋予了诗题新的内涵,当属于“古题新意”一类,也就是D选项。

希望能帮到你,O(∩_∩)O~

温馨提示:
本文【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是】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