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
1. 艾青诗歌的主题意象在古代被看成是心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西方现代派的理论中,意象被看成是纯主观的产物,艾青更多的受到西方浪漫派的影响,认为意象是纯感观的,是具体化的感觉.
2.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3.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地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不仅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4.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有《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来临.
主题是诗歌的内容,诗歌分类鉴赏指导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一.送别诗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写景诗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三、咏物言志诗。(一)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遭、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
1.山中杂诗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2.竹里馆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3.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人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4.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
5. 逢入京使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马叙谈,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6.滁州西涧 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对当时民生的关心。
7.江南逢李龟年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8.送灵澈上人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9.约客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10. 论诗 此诗前两句赞美谢灵运的诗歌风格,两句是对陈师道不描写现实,只是闭门觅句的创作方法的尖锐批评。
如你所愿,毕竟10首诗,字数还是很多的。
首先是多看,
可以从诗经,乐府之类的先秦两汉的诗歌看起,因为后来的唐诗宋词都是用的那里边的典故。
其次,是如何用韵的问题,这方面有专门的文章,看维基百科里边关于诗歌的文章就有理论基础了。
我也不会写诗,只是喜欢读诗而已,我想能看懂别人的是第一步吧。
至于自己写诗我觉得应该从多背唐诗开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积累是关键,模仿是起步,可以先学填词诗,就是用原来诗歌的每句的末尾字,然后替换每句前边的一个或者几个字,但是,替换的时候注意平仄也要遵循原来的诗歌,这样就像是用一个模板去作诗。
同时,诗歌的主题可以先从描写实物开始练习,比如一个池塘, 一个山水,一个人等等, 然后再练习描写一些虚幻的东西,比如一种情感, 一种心境,等等呢。
中国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先描写景或物,然后利用比兴的手法,抒情, 遵循这个思路,你是不是可以试试?
希望有帮助。
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中心。比如《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1、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2、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阮籍等人作品,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近现代以来则专指通过意象写意类文字,如朦胧诗等。
3、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最常见的诗分为:五言、五律、七言、七律(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诗经。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萤火虫》的主题是:诗人用“小小流萤”借喻“微小的强者”——萤火虫所发出的微弱的光既不如太阳灿烂,又不如月亮皎洁,但是萤火虫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力量,“仅仅服从”的是自己“内在的力量”,它是富有生机的、充满活力的,它的使命便是“冲破”“黑暗的束缚”,投向宇宙的“一切光芒”.小小萤火虫寄托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以微薄之力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民族精神.同时,诗人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不是以外在的伟大和渺小来衡量的,而在于你是不是珍惜你自己,珍惜大自然赋予你的力量,并最大限度地用这力量发出光芒.。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