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译文 《氓》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
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
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
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谷风》 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区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多有反映,《卫风·氓》是一篇,这首《邶风·谷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基因。
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
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
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
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
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
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
两首诗都因塑造了富于鲜明性格的弃妇形象,而倍受后人的注目.本文试图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弃妇形象进行初步探讨,进而揭示出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总结其思想及价值.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
“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
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是善良的。
她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以夫家的艰苦生活为苦,而以在艰苦中与丈夫共创家业为乐,“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反映了她在与丈夫共患难时享受到的爱情欢乐。在邻里关系上,不管谁家有大灾小难,她都尽力用心去帮助。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一词,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难的善良心地跃然纸上。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还表现在被弃后对子女的挂念。
诗中并未用揪心摧肠的语言正面描写她与儿女离别的场面,仅仅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我自己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功夫顾及留在夫家的儿女呢?在这话语的背后,潜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却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诗中也多方面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温柔。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故夫的一片痴情上。
诗中没用多少字句表现他们的爱情结合,但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叙,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结合,仍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尽管他可能仅仅是迷恋着她的美丽,或者还加上她的能干,而她对他却是真情实意。
她在夫家穷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缔造这个贫穷的家。“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过,他却变了脸,另有新欢。
但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图劝说他回心转意。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
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诗用泾浊渭清作比,径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固执地留恋着对丈夫旧情。
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记了吗?你以前也曾经是爱过我的呀!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这种笔墨,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温柔美丽的动人形象。
作者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当然,文学作品正是要描写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
这软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点,但却正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作者正是要描写一个具有温柔而软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
正象《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温柔而又刚强一样,都是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诗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
这是一个以色取人、冷酷无情的奸邪之徒,但是全诗没有一句对他作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虚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苦的倾诉来隐现他的性格。当他处在贫困之时,他看上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而又能干的女主人公,骗取了她对他的爱情。
即使在那时,他也不过把她当作过冬的干菜,冬天一过,他便过。
《谷风》与《氓》 —悲哀的女人与 女人的悲哀 问世间情为何物?谁又能深刻体会?是爱情成就了婚姻?还是婚姻磨灭了爱情?谁又能说得清楚? 古代的社会,女子的地位尤为低微,嫁个善好之人不易,想在家庭中占一席之地亦不易,能在社会中立足更为不易。
古时的男子能拥有三妻四妾,似乎是意见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早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所以无可非议;而女子却要从一而终,坚守三从四德,否则,就会被社会排挤,被世人唾弃。《古风》中的女子是个善良柔弱的人,她的丈夫原是一个贫苦憨厚的农民,两人的共同努力改善了清贫的生活,却也使婚姻的匣子蒙上了一层浮尘,爱情的种子也变了质——她容颜已老,丈夫却另寻新欢;她贤惠持家,丈夫却将她驱逐出门;丈夫的薄情寡义,她却始终怨而不怒;丈夫的残忍背弃,她却仍然心存期待。
情到终结却是落花有义,流水无情…… 《氓》中的女子与她的丈夫是从相识到相爱,最后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然而爱情的和美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久而久之,婚姻出现了裂缝,女子为她的丈夫变成了枯萎的玫瑰,而此时她的丈夫才借口玫瑰多刺;女人的勤俭持家,却换来丈夫的厌倦谩骂,女人的善良怯弱,最终也逃不过丈夫的抛弃。同样身为女人,同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同样被丈夫抛弃,这同是悲哀的女人!夫妇当头的男女不平等,助长了男子见异思迁,随意休妻。
男子把女人当做一件物品,呼之即来,挥 之即去。不同的是,同是被弃的女人,面对现实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谷风》中的女人被丈夫抛弃后,仍然执迷不悔,心中依然坚守一份爱意,期待着丈夫的回心转意。这是一种悲哀,明明痛苦却仍不回头的悲哀!《氓》中的女人却不同,虽被丈夫抛弃,却仍保留自我尊严,勇敢地拨开眼前的迷雾,对自己的情感历程进行反思,虽然也有无奈,虽然也有伤心,却也走得坚定,走得坦然。
女人的命运并不是依靠男人来维系和控制的,她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即使被弃在世人看来是一种悲哀,却也不应该成就自己的悲哀。
坚定地走出,不要频频回顾。
额、三千字我是写不到了、况且我打字比较慢一点
给你一些资料、看有没有帮助吧!
《谷风》首章以天气变化比喻丈夫变心、丈夫无视妻子的美德、忘记了当初对她的甜言蜜语,经常对妻子发脾气。二章写妻子被赶走、心中凄苦,而丈夫“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三章写妻子被赶走之后、一开始仍然记挂着家务事,但转念一想:我自身尚不见容于家中,哪里还顾得了身后之事呢!凄凉哀婉、令人同情。四五章写女子勤劳持家,家庭贫困时艰难度日,而生活好转后,丈夫却喜新厌旧,视妻子如毒虫。末章写妻子被丈夫疏远后,整日劳苦却受委屈,会想当年不禁心酸。诗篇娓娓道来,叙述沉痛,将被抛弃的心痛与震惊表达地淋漓尽致(它只是单纯地叙述悲痛、与后者不同)
《氓》这是三百篇弃妇诗中的代表作,不仅在叙事手法与情感刻画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思想认识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诗篇完整地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相识、相恋到结婚、被弃的过程(《谷风》没有、谷风只是回忆)字里行间透露着女主人公的沉痛、心酸和理性的反思。当这个女子回到家乡时却又受到了兄弟的嘲笑,内心更加悲痛,默默地独自伤悼自己不幸的命运,得出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沉痛结论,并下定决心与负心人一刀两断,是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毅然决然的选择。
《谷风》中的女子反复列举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沉溺与旧情往事,隐含着对男子回心转意的希冀。弃妇是个善良柔弱,贤惠能忍的妇女典型。她反复咏叹自己任劳任怨,并无过失却被丈夫欺凌和遗弃,而对负心的丈夫却始终怨而不怒,割不断对夫家的留恋,其软弱性格彰显于字里行间。穿插着交代男子变心的原因及作法,用新婚与旧人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的不幸。从女主人公一唱三叹中我们可体会其被弃的凄苦。
《氓》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妇女形象。诗中女子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温柔贤淑,勤劳善良,自尊自爱。女主人公抚今追昔,倾诉了她与人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抛弃的全过程,自悼自己不幸的遭遇。她在回忆中认识到两性在恋爱生活上的不平等,在谴责男子的同时,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决绝坚强。在艺术手法上以赋为主,比兴恰到好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女子的美丽热情,真诚善良与男子的丑陋虚伪,奸邪凶暴及男子前后不一的作法对比,控诉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二三其德”这两段对揭示悲剧根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谷风》和《氓》二者在主题方面是相同的.在表现手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叙事,抒情成分,都 运用了比兴手法,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异:谷风》与《氓》运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诗经》中的比,兴,然又有各 自不同的特点.《谷风》以兴为主,但也有巧妙的比喻,《谷风》一诗的开头, 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以此说明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和美.第三 章以"泾以渭浊,浞浞其让"起兴,由此意谓说明新人一来,丈夫对自己更看 不入眼,但自己实际仍跟以前同样美好.并用"谁为荼苦.其甘如菁"喻自 己的遭遇远比荼苦,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喻女 主人公治理家务一切都处理的恰如其分.《氓》则是以比喻为主,但也有起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暗示夫妻关系融洽.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则比喻女子颜色衰减,暗示被弃原因.用"淇则有岸.湿则有畔" 作比喻,其意在于说明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有个尽头,只有痛苦没有止境.?氓》 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则又是起兴.暗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诗中就 是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说明在奴隶社会中男性可以停妻再娶妻,而女子一 旦被遗弃就会受到凌辱和蔑视.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谷风》与《氓》也不尽相同.?谷风》主要运用对 比手法,把弃妇的哀痛与丈夫的喜新厌旧相对比.对旧人是"不远伊迩.薄 送我畿."对新人则是"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丈夫对弃妇则是"不我能恼, 反以我为仇."而《氓*不仅有对比.并且还有顶真,既使同样是对比《氓》 更具有鲜明感,深刻性.首先《氓一诗把女子婚前婚后不同情景作了鲜明 对比.初恋时她对追求自己的男子充满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满以为婚后能给 她带来更深的情爱和幸福,因此.许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然事实无情. 结婚三载,她得到的却是痛苦和悔恨,丈夫对她的欺凌和虐待,使其难以忍 受,婚前婚后的鲜明对比,既暴露了《氓》的翻脸无情,也反映了女子情操 的高尚和纯洁,其次,《氓》还将不同人物形象做了对比,氓和女子是一对对 立的形象."《氓》"因女子而显得更丑,女子因.氓而显得更美. 总之,《谷风》与《氓》虽都是弃妇怨诗,都运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然所表现的女主人公思想性格截然不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各有差异, 为人们塑造了两位不同的弃妇形象,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深刻的社 会意义。.。
同:《谷风》和《氓》就是通过婚姻关系这一社会生活的侧面.揭示了奴隶制 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因此,二 者在主题方面是相同的.在表现手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叙事,抒情成分,都 运用了比兴手法,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异:《谷风》和《氓》尽管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但二者所产生的思想意义及 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谷风》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她曾经辛辛苦苦的为丈夫持家,也曾经慷慨的援助处于危难中的邻里。但是.在丈夫娶了新人之后,把她看做眼中钉将她驱逐.在丈夫的暴怒之下,她只是低低的哀求并凄切的陈述自己心中是如何的痛 苦离开夫家时如何的难合. 对她原来的那个家具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直到最后还 重提旧情,割不断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在她身上体现 出来的反抗精神较为薄弱.有的只是对丈夫或多或少的怨恨而已.因此,《谷 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是淡薄的.而《氓》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刚强,具 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女子.初恋时,出子对氓真挚而深厚的爱,这位女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其叛逆反抗精神,实在难能可 贵,令人钦佩!当丈夫对她百般折磨和虐待,最终又把她遗弃时,她的恨又是 强烈而鲜明的,对氓愤怒谴责,并从自己 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一条沉痛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男女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地位.最 后愤然与氓决绝.可见《氓》一诗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强的,且具有斗争精 神.总的说来,《氓》一诗通过弃妇从受骗婚嫁到受尽折磨最后决绝出走的痛 苦经历,极为真切的展示了在旧礼教毒害下酿成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这 应该说是时代使之然,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 此,《氓》一诗的思想意义要比《谷风》更为广博,其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也远 在谷风》之上.
就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言,氓比谷风较为细腻,动人.《谷风》是用深沉凄婉的笔触描写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 己丈夫始终如一爱的倾吐.又有对丈夫喜新厌旧的哀怨,既有对自己善良心情的表白.更有对过去生活。但立足点单一,没有描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强烈变化.而《氓》一诗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描写人物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 追求,在这些一愁一喜的感情渡澜中得到了体现.
个体婚姻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很有帮助。先秦时代男权专制的社会现实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提供了阶级基础。《邶风.谷风》与《卫风.氓》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谷风》中的女子反复列举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沉溺与旧情往事,隐含着对男子回心转意的希冀。弃妇是个善良柔弱,贤惠能忍的妇女典型。她反复咏叹自己任劳任怨,并无过失却被丈夫欺凌和遗弃,而对负心的丈夫却始终怨而不怒,割不断对夫家的留恋,其软弱性格彰显于字里行间。穿插着交代男子变心的原因及作法,用新婚与旧人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的不幸。从女主人公一唱三叹中我们可体会其被弃的凄苦。
《氓》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妇女形象。诗中女子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温柔贤淑,勤劳善良,自尊自爱。女主人公抚今追昔,倾诉了她与人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抛弃的全过程,自悼自己不幸的遭遇。她在回忆中认识到两性在恋爱生活上的不平等,在谴责男子的同时,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决绝坚强。在艺术手法上以赋为主,比兴恰到好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女子的美丽热情,真诚善良与男子的丑陋虚伪,奸邪凶暴及男子前后不一的作法对比,控诉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二三其德”这两段对揭示悲剧根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两首弃妇诗反映了爱情悲剧,是男权为中心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当时社会背景中女性充当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牺牲品。这两首诗从弃妇角度通过她们破碎心理的独白,介绍了她们的悲剧爱情,反映了先秦时代的婚姻道德,折射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有悲剧意蕴。
两首弃妇诗的爱情悲剧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思无邪说是站在人性的观点评价诗经的。其忽略了当时黑暗的专制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命运。弃妇被弃有多种原因:一,最关键的原因是无子,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地位。《谷风》与《氓》中的女子都对子女避而不言,暗含了她们被弃的致命原因是无子。二,色衰爱驰是弃妇被弃最表层的原因,谴责了男子用情不专,始乱终弃。男权社会中妇女充当的角色是人形的物,即生产工具,商品,玩物,家庭中的附属品。
当时的女性不仅是繁衍种族的工具,也是家庭生产的工具。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与家庭分工的演变密不可分。农业生产的日趋发展使妇女逐渐丧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成为家庭经济的附庸。与此同时,她们的独立人格也日渐消逝。
弃妇被弃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生活中利益关系的失衡。《谷风》中写“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氓》中写“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两位女子对往昔艰苦生活的回忆暗含了她们被弃的原因。她们辛勤劳作,为家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但在家庭状况好转时,却因无子或色衰被弃。而她们根本无法与男权社会规矩终相抗衡。由于她们遇人不淑的自身爱情悲剧及社会原因,她们始终未能走出悲剧人生。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反映了家庭婚姻悲剧,深刻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及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
《诗经》中有不少的诗篇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其中,《氓》与《谷风》较为典型。《氓》与《谷风》虽同为描写弃妇悲惨命运的诗歌,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存在差异。
首先是思想内容方面。《氓》描写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从先前的对传统礼法束缚的强硬挣脱到后来对失败恋情的果断结束,尽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尽管“信誓旦旦”,还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所以女主人公只有认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才会觉得“老使我怨”。这样,一个坚强勇敢、通情明义的鲜明弃妇形象逐渐产生。同时,一个背信弃义、始乱终弃的氓的形象随之出现。《谷风》描写的是妇女与夫共苦、辛勤劳作,可后来在家富之时竟被夫家无情抛弃的故事。全文充满了妇人对负心汉的控诉、怨恨与责难,却也弥漫了妇人软弱的无奈。两首诗歌相比,《氓》更注重于对弃妇刚强自爱、果敢坚决的性格的赞美,而《氓》则更侧重对负心汉奸邪之心的鄙视与责难。
其次是艺术特点方面。在对比的表现手法上,两首诗歌都有内容上的对比。《氓》中,氓婚前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与婚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对比,氓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充分暴露出他虚假情义的本性。《谷风》中,“如兄如弟”与“不我屑以”的悲惨对比,“宴尔新婚,以我御穷”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无情对比,“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与“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的冰冷对比,三组对比勾勒出三个不同画面——男女主人公的同心协力共对困难的昔日场景,女主人公被弃后孤冷可怜的凄凉场景和男主人公另抱新欢的热烈场景。对比一簇直上,不禁激起读者对无情男主人公的痛斥和对软弱女主人公的同情。
除此之外,《氓》中还有大量的句法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都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桑之落矣”与“桑之未落”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相互映衬,有利于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而《谷风》中却很少有这样的对比。
在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两首诗歌各有特色。《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男子情意浓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把女子面色已衰之状喻以而出。“吁嗟鸠兮,无食桑葚”,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应前文而喻。比喻简朴但又喻意深刻,发人深省。《谷风》开头一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不仅以叠词相始,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气氛,而且说天时和顺则万物生长,比喻夫妇应该和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说泾水虽把污泥之类的东西带给渭水,但渭水在静止时仍然清澈见底。泾喻其夫新娶的妻子,渭喻自己。整句意为新人一来,丈夫对自己就更看不入眼,但自己在实际上仍跟以前一样。不简单的比喻也同样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使读者同女主人公一起痛,一起叹,一起悲。
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两首诗歌仍然各有千秋。《氓》中氓的塑造采用直述的手法,用实际平白的行为比划出态度的转变。这一转变正将带有丑恶嘴脸的无耻的男主人公形象表露得一览无余,使全文看起来是畅快淋漓,没有丝毫浮夸的掩饰。同时,这样也使旁观者没有必要再在脑海中重新塑造一个男主人公形象,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平凡生活世界。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怕脉络。形象的塑造借以比喻的方式也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谷风》中男主人公的塑造采用的虚写的表达方式,从女主人公的话语中透露其夫奸邪之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无限的空白想象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两首诗歌中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方式的选择都是表现情感、突出主旨的需要。如此一来,从旁反衬,文章思想表达所得到的效果更佳。
总之,《氓》和《谷风》都是体现了当时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是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