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章学诚诗经

发布时间: 2022-08-01 17:49:18

1. 章学诚的<古文之法>的翻译 急

我自己来翻翻啊,因为没有原文就翻你写的几句,错了大虾们表指责啊!!!!!!指出就是了 古人文成法力,未尝有定格也. 直译:古时候的人写成篇文章的能力,从来没有一种定式. 可以翻成:古人写文章,从来不靠规定的格式或定式. 比不合矣,是这谓"井底天文",又文人之通弊也. 直译:("比不合矣"估计要联系上文,本人尚无法直译)这正是"井底天文"(可以译为坐在井底却以为是"天下第一"[这里也应该联系上文才知道,天下第一不一定正确])又是文人的通病啊. 可以译成:这正是"井底天文"(即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文章好得不得了),这又是文人的一种通病. 给点自己的看法,上文这个通弊估计是指文人相轻的这个坏习惯. 偶尔上来逛逛的,错的话,给个正确答案啊.我也想知道.。

2. 诗经中"经"的本义是什么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立《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诗经》始称为经。

《庄子·天运篇》云:“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此处之经,即专指儒家五经。

清末学者章学诚也说:“六经非孔氏旧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由以上可知,《诗经》中”经“的本义,乃是指先贤旧典。这些先贤旧典是可以常驻人心陶陶冶情操并永久传承的东西”

3. 为什么说《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书中所收之诗,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最早的一部诗集,它在文学上的价值是开创性的,从表现形式、艺术手法到语言运用,均具有极高的成就。

同时,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为后世文学创作所效法和借鉴。《诗经》最早运用了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

赋,即直述,“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周南》)。《诗经》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诗篇很多,有代表性的如《大雅》中叙述周人历史的几首史诗,《国风》中的《豳风·七月》等。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不加修饰,直言其事,如《生民》叙述周人始祖后稷之事,自其诞生到成人立业,句句直关本事,章章衔接紧密,诗人的思想情感完全通过所叙史实加以体现。《七月》表现的是农人的生活情况,诗中清楚地讲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他们年终的不平之言。

通过诗人的笔,读者对农夫的辛劳和痛苦,有了准确的了解。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可以加强表现效果和感染力。《魏风·硕鼠》是今世流传颇广的一首诗,它运用的手法就是比,以肥大贪婪之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唐风·鸨羽》运用的也是比喻,以肥大贪婪之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唐风·鸨羽》运用的也是比喻,以不得其所的鸨比喻远役在外的人。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中运用兴这种手法的诗有 116 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有名的《周南·关雎》使用的手法就是兴,诗以关关和鸣的雎鸠开篇,引出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兴往往具有比的作用,因而分辨起来有些困难。需要指出的是,《诗经》中三种手法的运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兼用,所谓“兴而比也”、“赋而比也”。

《诗经》的基本句法是四言,此外二言、三言直至八言等等句法也时有出现,这表明《诗经》在形式上既有一定的规则,又不为其所限制,而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变化,这是它的魅力之一。四言句法至魏晋曹操、陶潜等人仍在使用,反映出它是适合表达人的情感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活力。

《诗经》的语言丰富生动,韵律和谐上口,这对于内容的表达意义重大。如对手的动作的描写之词就有近 60 个,它使准确生动地刻画人物成为可能。

文学创作需要细致,而表现细致要靠语言,《诗经》为后人留下采撷不尽的语言宝藏。在《诗经》的语言中大量使用重声迭用之词,其重声如嚣嚣、简简、坎坎;其迭用如赳赳、温温、夭夭、莫莫。

这些词能增强表达效果,使人对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有了真切的感受。《诗经》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上面介绍者外,其他如刻画人物的生动细腻,景物描写的逼真优美,史实叙述的厚重完整等等,均为后人称羡。

《诗经》在史学上也有着重要价值,它是研究周人早期历史以及周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皇矣》、《绵》、《大明》诸篇对周人的创业、繁衍、迁徙、兴盛等史实都有着详细的叙述。

著名的牧野之战在《大明》中就有生动形象的记录:“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言商朝军队之多;“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言战场的壮观和周兵之盛;“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介绍了周兵两位统帅的威武之姿。周代至厉王之时,政治堕坏、民不聊生,这一现实,在《民劳》、《板》、《荡》中都有记叙。

《民劳》中写道:“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反映了当时恶人当道,社会混乱的状况。《荡》中云:“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厉王的恣意妄为导致众叛亲离、朝堂一空。

此外,反映宣王中兴的诗篇也为数不少,如《小雅》中的《六月》、《采芑》、《车攻》,《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崧高》等。《诗经》不仅记录了周王室的历史,也记录了地方各诸侯国的历史。

十五国风如同方志,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历史事件都有记载和反映。尽管这些记载是侧面的,或者是含蓄的,但它们对于认识和研究各诸侯国的史实是有价值的,至少反映了当时人对这些史实的态度。

《诗经》的史学价值自明中叶以后,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李贽就曾明确地讲过:“《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焚书》卷 5)。至章学诚力倡“六经皆史”之后,以《诗》证史之风渐盛,今人治周史者更视《诗经》为不可或缺的资料。

这既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也是《诗经》此方面的重要价值导致的必然结果。《诗经》的其他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诗经》有着丰富的关于天文的记载,清人洪亮吉为此作《毛诗天文考》。《诗经》反映了各地区的情况,对山川地理记述甚多,为人们了解当时地理状况、城邑名称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料,宋人王应麟的《诗地理考》、清人朱右曾的《诗地理征》、尹继美的《诗地理考略》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在《诗经》中,动植物方面的材料也很丰富,自三国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问世之后,历代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不绝如缕,足见它在这方面的。

4.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

(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四十二章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 唐·玄奘译 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六祖坛经 唐·释慧能 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唐代乐制、音乐、百戏资料大全。

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 我国最早的一部花卉专书。棋经十三篇 宋·张拟 宋代以来最权威的围棋理论著作。

林泉高致 宋·郭熙 山水画高度成熟后的理论总结,极具文彩。搜神记 东晋·干宝 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志怪小说之典范。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游仙窟 唐·张鷟 我国最早最完整的自传体爱情小说。

西游记 明·吴承恩 神怪小说的代表作,开创一代神魔小说之风。水浒传 明·施耐庵、罗贯中 我国第一部成功的长篇白话小说。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我国历史题材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后世几乎无法逾越。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清代最杰出的文言小说集。集部 楚辞 我国最早的辞赋总集,浪漫主义文学之滥觞。

六朝文絜 清·许梿选 我国最杰出的骈文作品选。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编 流传最为广泛的唐诗选集。

绝妙好词 宋·周密 “于词选中,最为善本。”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代表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的大众读物。

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批巨著。诗品 南朝梁·锺嵘 我国第一部诗歌评论总集。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领导了后来的文品、赋品、词品等的著作,又领导了后人的意境、空灵等诗论。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 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第一部融贯中西美学思想的文论名著。西厢记 元·王实甫 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窦娥冤 元·关汉卿 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牡丹亭 明·汤显祖 明代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

蒙学 三字经 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合称“三百千千”。百家姓 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 千家诗 增广贤文 古代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

声律启蒙 清·车万育 古代最为普及的音韵启蒙读物。

5. 章学诚的个人成就

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哲学上提出“道(理) 寓于器(事物)”命题,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所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批判了当时桐城派的流弊。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 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等篇中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他反对“桐城派”的专讲“义法”﹐袁枚的专讲“性灵”。他在《文德》﹑《与朱少白论文》中﹐认为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事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的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的“文法论”。在《史德》中﹐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新)﹐“亦期用世”。在《古文十弊》中﹐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削足适履”等等不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作的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文史通义》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是什么

诗经的文学特色(艺术特色)。

诗经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其高度的艺术成就, 可从下列几方面看出来: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在诗经各类作品中,以一种简朴的语言,动人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写农奴们一年紧张的劳动生活,像一幅幅风俗画,真实而生动。国风中更多的诗篇则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人物特徵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 “黄鸟”,作者用活人殉葬的题材,通过人们对殉葬者的同情和惋惜来抗议这种暴行 “陟岵”则通过征夫想像中的亲人对自己的嘱咐来表现当时徭役、兵役带给人民的痛苦。

国风中那些揭露统治者丑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诅咒,都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痛恨,也是对不平现实的有力冲击。

形象的塑造 在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褰裳”是很短的诗,但那少女的声音笑貌却很生动地浮现出来。

“ 野有死麇”的末章是一个少女的独白,生动地表现了她在等待爱人相会时内心的激动。“谷风”中女主人公的柔婉而温顺,和 “氓”的女主人公之刚强而果断,对照强烈,形象突出。

生动的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君子于役”,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生动景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朴素简净而感人至深。“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章节的重叠是诗经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如:-- “采葛”在反覆叠唱中表达了恋人们深挚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直到今天还活在人民的语言中 语言的精炼优美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略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者可从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两方面来看: 在思想内容方面 诗经在思想内容方面,尤其是国风中民歌部份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历代的民歌,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的歌谣都深刻地体现了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唐初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来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白居易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 李白等诗人也都承继且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艺术技巧方面 诗经在表现技巧方面,运用了赋、比、兴几种手法。其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加上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韵文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为主,也同时启发了后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总而言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正如章学诚所说的:“后世之文… … 其源多出于诗经。”

由此可见,诗经对后代文学影响的一斑。

7. 鉴赏《山鬼》与蒹葭》,谈诗经与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山鬼》:诗是按照女主角出场赴约、等待情人、久候不至而失望痛苦三个层次来写的。

幽静的山谷里“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一个美丽的女神。

以喜悦的心情,为心上人精心打扮。“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她换上新装,折了把鲜花自信地去赴约。

“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来到约会的地点,却不见所思的情郎。痴情的山鬼,独立山巅,居高远望,痴痴等待,脚下是一片变幻莫测的云海。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天气变化,风雨交加,她设想对方仍然眷恋着自己,以自我宽慰和无奈的等待。“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的女神还在耐心地等待、寻找。

…… 在孤苦失望中,对于“君”的爱产生了怀疑。满心的喜悦化为忧伤。

希望破灭了,她在思念中苦苦挣扎,不忍割舍。此刻,“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恶劣的环境衬托出女神糟糕透顶的心境,可怜的女神陷入极度的哀怨与痛苦之中。

《山鬼》篇,是《九歌》中悲剧之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绚丽的文辞、细腻的笔法委婉曲折地再现了诗人的的心态,感情缠绵,语言哀婉动人。

山鬼由满心喜悦,到哀怨绝望的心情;道路险难,狂风暴雨的险恶环境;隐含着对对楚王和佞臣的怨恨和鞭挞。《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8. 孔子音乐思想的基本特征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孔子乐教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是培养国家所需的治国之人。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并且是培养完整人的最后阶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把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后阶段,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整个人的培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孔子所倡导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以“礼”为核心的教育,礼乐合二为一,从这个层面上讲,强调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音乐要在“仁”的中心体现。

2 、有教无类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孔子的众多子弟中,多出自毫无阶级地位的“农民”家庭,但在孔子那里得到的是没有任何歧视的教育,把出身“卑微”的贫农子弟教育为不同程度的“贤人”。这种教育思想再现今看来仍旧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3 、重视审美体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3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经把吃肉的味觉与听音乐后的审美感受作比较,并得出了欣赏音乐后获得的美感远远大于食肉后的快感。从这个例子当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本人对音乐中包含的美感因素的重视与欣赏。这种对音乐中美感因素的重视至今被后人当作引用的典范。

4 、礼乐教育中音乐的审美功用和道德教育功用的完美结合。通过音乐中蕴含的美感达到音乐教育的道德功用,在这里,音乐的审美功用亦可看作是一种达到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国家的人才这一层面加以强调的,但其并不反对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功用。“子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正是对音乐中所包含的巨大的审美功用的强调。正是音乐教育的审美功用增加了音乐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使得孔子把音乐作为人的培养的最后阶段。

温馨提示:
本文【章学诚诗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