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陶渊明田园诗与诗经

发布时间: 2022-07-31 21:15:07

1. 陶渊明的所有田园诗.陶渊明所以诗歌中的田园诗,有赏析更好,

陶渊明《归田园居》原文+译文[原文]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译文〕从前便想居南村,非为选择好住宅.闻道此间入纯补,乐与相伴共朝夕.,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迁居南村里.陋室何必要宽大遮蔽床靠愿足矣.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如不胜 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译文]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

2.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

《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追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

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读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

3. 名词解释:“诗经•载驰”;“楚辞•橘颂”;陶渊明田园诗;白居易“

诗经 载驰的作者是春秋时代的许穆夫人,她是卫国国君的妹妹,许国国君的夫人,这是历史记载的第一篇女性诗人的作品,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卫国)命运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思想。

楚辞 橘颂的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作品通过对橘树的描写,赞美了其高洁的品质,同时也是作者自身高尚情操的寄托,以“美人香草”来象征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是屈原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是东晋时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主要贡献就是开创了田园诗,同时他也是田园诗最主要的代表诗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安贫乐贱,洁身自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白居易的感伤诗: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感伤诗是白居易诗歌中的一大类别,代表作是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个人爱情的描述,既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也讽刺了唐明皇的昏庸误国,主题思想比较复杂。琵琶行则通过对歌女今昔遭遇的巨大反差,联系自己无辜遭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王维的“渭川田家”: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渭川田家”是他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种恬淡、自然的田家生活图景。

4.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诗句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希望可以帮到你 满意望采纳

5.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桃花园诗》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所开创的“自然”“平淡”的田园诗,可说自为一体,为中国传统诗歌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他的重要功绩。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史上,熏陶和影响了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6. 关于田园的诗经有哪些

《诗经》是田园诗的源头,诗人身处田园,精神与田园合一,达到真正的和谐,《诗经》其实就是我国古代的民歌总集,尽管后来极有可能经过官方的加工,但其田园气息仍非常浓郁。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读到它,一股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迎面而来《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括------”描写的就是清新田园画卷《诗经 秋思》《诗经 春》《诗经 夏》《诗经 秋》《诗经 冬》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诗经·采薇》。

楼主可以自己百度下内容——认真解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7. 王维和陶渊明田园诗的区别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 奠基人 , 王维继承了陶渊明 并在此基础上将田园诗和山水诗合流发展为田园山水诗。

由于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原因, 内容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艺术特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醇美,富有哲理,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以动写静,诗中有画。由于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使得他们的诗都是通过描写平常的事物来托出深远的意境。

陶渊明,字元亮,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奠基人。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躬耕南野,亲事稼穑,从而把平凡的田园劳动生活引入诗歌的艺术苗圃,独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形式,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以山水田园诗最负盛名。

他在学习“陶谢”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王维的诗歌风靡当代,留泽后世,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蔡绎在《西清诗话》中是这样评价王维的“王摩诘诗,浑厚娴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2]杜甫也曾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这样评价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宁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3]可见王维在盛唐诗坛的地位。

陶渊明选择在庐山脚下的一座普通草屋里过着与当地农民并无二致的“结庐在人境”的世俗生活。他的隐居生活里没有风景优美的别业,没有谈诗诗论酒的达官贵人。

他已断绝了与官场的往来,其交往的对象或是亲戚朋友与故旧,或是村夫野老。他所见到的是农家日常的草屋、农舍、炊烟、禾苗、农田等,他象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日夜操劳在田畴之中,为生计而忙碌。

正是因为他本人置身于农家,完全融入了真正的农家生活,所以他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描写真正的农村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

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满足,是对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感到欣慰。他从不对景物的体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把深厚的感情寄寓于平常的事物和生活当中,表面看来没有特别之处,细细咀嚼却诗意昂然,平易的形象中包含丰富的思想。

诗中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引导读者走进他所营造的朴实、自然的意境中去。王维并没有象陶渊明一样彻底与统治阶级决裂,但也并非为出仕而出仕,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

在半官半隐的20年间,他不仅避开了官场的严酷政治斗争,而且晚年官越做越大。他不再把隐居看作是与社会相对抗的手段,而是视为一种以乐观洒脱的态度、按自己兴趣和条件选择的生活方式。

他这种平和的创作心境在文艺作品中,常常通过欣赏自然美而达到心境融和,他努力在自心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土,尽情品味着那种幽静、清淡之美[3]。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即事》)又如“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隠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闗”(《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歌,从审美取向来看都可作如上观。王维本人受佛学影响甚深,所以佛学思想的空静观念对他的山水诗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师事普寂禅师三十年,浓厚的家庭学佛气氛使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卷190下《王维传》)由于佛学思想的浸染,他用禅者的目光观照自然间万物万象,用禅的体验把淡定从容、无欲无念的心情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

当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时,诗歌便呈现出富有禅意的幽静、清淡的光辉。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那些默默无闻的花儿,既不需要人们赞赏它开放时的生机勃勃,也不需要人们惋惜它的悄然凋零,它们在没有世俗的庸扰中,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清苔上。”

(《鹿柴》)山林空旷,绝无人迹,一片空静,但是这种空寂却不是死寂,偶尔会从山中传来人语的响声,这声响给了空山以动感与灵感,又使空山有了生机。一缕缕阳光浅浅射入丛林深处,在青苔上留下斑驳的树影。

这里的空寂的山林,淡淡的阳光,与斑驳的青苔上影子,都让人在山水诗中体味佛家的空灵幽静。总之,陶渊明的诗歌是表现自己作为田园生活的主人所经历所感受的事、情、景,注重的是一种感情的宣泄。

王维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对田园景色和生活进行比较客观的描写,并且用意明确:怡情遣兴,附雅风流。从而艺术旨趣由重在表现主观性情转为重在再现自然之美,改变了陶诗古朴自然的风貌,为田园诗开辟了另一种幽静、清淡的艺术意境[4]。

【望采纳 如果觉得多 可以看黑体字】。

8.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肯随俗浮沉。可惜他终于“委运乘化,”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积不问的态度。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陶诗不仅开拓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天地,而且在田园诗的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是一种新的开创,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可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清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倍受现代人关注。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也是陶公诗作一种特有的风格。

9. 田园诗有哪些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温馨提示:
本文【陶渊明田园诗与诗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