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八国联军尽量避免不破坏故宫。故宫是清朝政府办公的地方,是清朝政府的象征。如果说八国联军把清朝政府的象征也给烧了,那清朝政府绝对是誓死抵抗的,肯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八国联军入城时曾承诺不对北京城进行破坏,火烧故宫可能使清廷陷入“无政府状态”,进而使联军找不到“议和对象”。这对给养不足、急于早日撤军脱身的联军而言,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如果火烧圆明园后,清廷仍不屈服,八国联军极有可能毁掉故宫。清廷在圆明园被焚后答应“议和”,这才是故宫幸免于难的关键所在。
圆明园,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其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全园共有一百五十余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故此,也被叫做“圆明三园”。
由于圆明园融合了东西方古典园艺经典艺术,自康熙四十八年始建以来,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的修葺和扩充,全园的建筑文化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巅峰,故此,圆明园有着“万园之园”美誉。
然而直至咸丰年间,圆明园却遭遇了两场举世罕见的浩劫,在这两场浩劫中,有着“万园之园”赞誉的圆明园毁于一旦,而这个中缘由还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图片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在俄美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悍然向清朝发起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侵略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经过四年断断续续的战争,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城,清帝咸丰惊恐之中吓得狼狈逃窜至承德避难,英法联军遂于当年10月开始对圆明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地劫掠,并将圆明园付诸一炬,有着“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1859年,英法发舰前往北京换约,在大沽发生炮战,受创而去。1860年大举来袭,大沽、天津相继陷落,不久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和烧毁了皇室园林圆明园和静宜园,而清文宗等则以西狩为名逃奔热河。10月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欣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在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八国联军认识到中国人是没办法用武力征服的。只有保留中国人心里的一点希望货信念,保留清王朝作为它们殖民统治的工具,没烧故宫,跟没吧慈禧太后定位祸首是同一目的的。它们不希望中国人鱼死网破。
在我看来,八国联军之所以选择烧掉圆明园而不是故宫,是有原因的。首先故宫和圆明园有本质上的差别,烧圆明园并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必然。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圆明园是皇家娱乐的一个地方,而故宫则是一个王朝的根本。
虽然圆明园和故宫都代表着清朝的皇权,但事实上这两种有很大的区别。圆明园对于皇宫贵族来说仅仅是一个玩乐的地方,而故宫则是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烧掉了圆明园清朝还是可以正常运转,如果烧掉了故宫,那么清朝丢掉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朝堂的秩序。
对于八国联军来说,他们仅仅想给清朝一个下马威,而不是想让清朝瘫痪。毕竟这些恶魔只想让清朝成为他们的傀儡,而不是让清朝灭亡。如果清朝的朝廷陷入了瘫痪,八国联军们也没有办法重清朝捞到好处了。因此他们选择烧圆明园,而不是故宫。
2、圆明园的价值更高。
八国联军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抢钱,如果说在那个时代中国什么地方的宝物最多,那好无异味,一定是圆明园。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里面存放的宝物不计其数。故宫里面虽然宝物也多,但还是比不上圆明园的宝物数量。从这一点上,八国联军更愿意去抢一个富裕的地方,因此,圆明园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故宫则逃过一劫。
1、故宫是皇宫,是政权的象征,是办公的场所,烧故宫意味着要使这个政权不能运作。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2、圆明园是皇家的私人休闲娱乐场所,八国联军烧圆明园表示给清政府一个警告,让清政府乖乖听话,不要反抗。
3、八国联军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傀儡政权。,清政府庞大、系统、有实力、又不堪一击,这个外强中干的虚弱政权正是他们最理想的统治工具。
扩展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_(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圆明园规模宏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规格中西合璧,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圆明园著名建筑西洋楼建筑群,大多是采用西方建筑式的规格来修建的。
1860年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八世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卜鲁斯(JamesBruce,他是恶名昭著的古希腊石雕收集者七世额尔金伯爵之子)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指文源阁——译者注),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放火烧毁的。
为什么英法联军不烧故宫而烧圆明园?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使节巴夏礼等30多人赴通州与清帝国人员谈判,结果巴夏礼在谈判过程中提出“要当面向皇帝递交国书”、 “不下跪”等条件,激怒了咸丰皇帝,于是咸丰帝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等39名英法人士扣押。
由于清帝国当时内部混乱,巴夏礼等30余人先是被短暂关押在圆明园,然后又被分别关押在圆明园、房山等地。这里中方史料称只有巴夏礼是短暂关押在圆明园,其他英法外交人士则关押在房山;而英法史料则坚持称英法联军是在圆明园发现了被扣押的英法外交人员。
随着战事的进行,清帝国越来越吃力,而英法联军则顺利的进军到了京师外围,并且于10月7日占领了圆明园。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发生了英法士兵以及随行的苦力以及京师附近土匪对圆明园的联合抢劫,并且小规模的烧毁了圆明园一些建筑,但是火势很快被控制住了。
10月8日清帝国被迫释放了巴夏礼,巴夏礼本人没有遭到虐待;接下来的事情中西方史料就大相径庭了。
英法史料称联军在圆明园发现了部分英法被俘人员的个人物品,并且圆明园中方管理人员称英国某报社记者被清帝国分尸,并且尸体剁碎喂猪,这激起了英法士兵的愤怒再次小规模焚烧了圆明园部分建筑。
但是英法联军总部依旧制止了士兵焚烧圆明园的行为,并且于10月9日退出了圆明园,并把圆明园管辖权交还给了清帝国,清军还短暂的围剿了抢劫圆明园的土匪。
10月12—16日,清帝国陆续释放了被扣押的全部英法人士,但是其中有20人因为遭受虐待而死亡。这引发了英法联军高层的愤怒,额尔金向清帝国恭亲王表示要焚烧圆明园作为对咸丰皇帝出尔反尔以及虐杀英法外交人士的报复。
中方史料与英法史料的分歧主要在两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中方史料称英法联军在10月7日—10月8日对圆明园实施的抢劫并不是出于义愤,就是纵军劫掠。
第二个地方是中方史料认为清帝国并没有虐待英法外交人员,现在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和回忆录可以证实咸丰皇帝或者恭亲王、僧格林沁指示过要对这些被扣押英法外交人员进行虐待。英法20多人的死亡是因为不适应清帝国的监狱以及监狱生活导致。
这里我无意分辨两种说法谁是谁非,但是我想说如果只是清帝国常规监狱环境就能让20名英法人士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因为不适应而去世,那么清帝国监狱环境得黑暗到什么程度啊?
10月16日,英法联军高层额尔金、法国首席代表葛罗和法军蒙托邦将军对是否焚烧圆明园进行了讨论。法国两名代表都不同意焚烧圆明园,但是葛罗的意见是圆明园只是清国皇帝的行宫,焚烧圆明园不足以“惩戒”咸丰帝,所以他建议不如直接焚烧紫禁城。而蒙托邦则担心焚烧圆明园会导致谈判破裂,而谈判破裂会导致英法联军焚烧紫禁城,而焚烧紫禁城会导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终结,不符合战前英法两国的要求。
额尔金则向蒙托邦保证不管任何情况,他都不会焚烧紫禁城。
额尔金向葛罗表示,他之所以焚烧圆明园,是为了惩戒咸丰帝虐杀外交人员;如果英法向清帝国提出索要虐杀英法使节的凶手,那么清帝国很可能会交出一些低级官员搪塞,没有意义;而葛罗提出焚烧紫禁城,会造成清帝国的官员们逃出京师,不利于英法下一步谈判。而焚烧圆明园既可以惩戒咸丰皇帝,同时也可以威吓清帝国,让清帝国答应英法的一切条件。
就这样在法国两名代表心存疑虑的情况才,10月18日额尔金开始命令英军大规模焚烧圆明园。
10月19日,咸丰帝通过恭亲王向英法传话,同意了英法的一切要求。
综上所述,英法焚烧圆明园,外交人员被虐待只是诱因,真正原因是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并没有灭亡清帝国的打算,只是希望用武力迫使清帝国答应英法条件,而英法联军指挥官额尔金则判断焚烧圆明园可以威吓清帝国,让清帝国更容易对英法妥协,而焚烧紫禁城容易吓坏清帝国上下,导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倾覆,使得英法反而找不到可以谈判的对象。
这是有原因的.
英法联军统帅之一的额尔金先是准备烧毁紫禁城,也就是包裹故宫在内的皇宫一切,后来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额尔金认为紫禁城是中国政府所在地(当时英法正与清政府方谈判《北京条约》);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英文)
大家都知道,皇帝逃走之后,其实还有恭亲王留在京城,和联军谈判,和联军谈判的主要目的是要通商.而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住政权,保住皇位,要是北京里面的皇宫都被烧了,拿这个判就不用谈了.
再者,要是皇宫被烧了,也就是等于宣布清政府的灭亡,英法联军是很强,但是还有其他的列强啊,他们会答应英法联军独吞中国吗,其实他们恐怕也吞不下去的.
而要在中过经商做生意,那还是要靠中国任自己的统治者,也就是要把清政府作为他的代理人,否则是做不下去的.经商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一切列强都是如此(但是我觉得俄国人似乎不一样,他们是对土地比较感兴趣一点).
至于说故宫有重兵把手,那些重兵,对于联军来说,不过是小菜罢了,我到紫禁城里面放一把火,护城河只能够保证放火之后,可能不会烧到紫禁城之外来.
去过故宫的都知道,这里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里面的珍宝无数,现在故宫博物馆的珍宝就有几百万件。即使到了清末,溥仪挥金如土,光是去东北就运送走了几大车子的稀世珍宝。可以说,故宫的宝贝那是一点不比圆明园少。
这里举个例子,在故宫有个建福宫,这里全是当年乾隆放宝贝的地方,里面的珍宝据说数以十万计,而乾隆驾崩后,嘉庆登基。就将建福宫关门上锁,谁也不能进入,为的也是将其保护起来。此后清朝后世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皇帝都没有再打开这个宫门。
而到了宣统时期,退位之后财政拮据,因此,在溥仪16岁的时候,将建福宫门打开,发现里面的珍宝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溥仪都惊呆了。但是为了防止被盗,于是派人一一清点。
没想到当天的晚上,负责清点的人员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小心,竟然点着了建福宫,大火烧了很多房间,而里面的珍宝毁损严重。但是从一项记载可以看到里面珍宝的数量,因为大火后光是清理出来的金器,金块等废料就有近20000两,而白银更是直接不统计。
从这可以看到,当时故宫的宝贝那丝毫不比圆明园少啊。但是,问题来了,在清末时代,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都打进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珍宝抢掠。但是,为何不敢去故宫枪掠呢?
先来看看英法联军,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主要的爆发原因是英法认为咸丰皇帝背信弃义,不遵守条约的规定,而且当时负责谈判的英法公使39人被咸丰杀了21人,最后只剩下18人,为此英法联军直接打进北京,烧杀抢掠。当时其实法军司令孟托班有建议抢掠紫禁城,火烧故宫,惩罚清政府。
但是,当时的英国首领额尔金并不想撕破脸,而且认为紫禁城那是大清的政治中心,一旦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很容易激起对抗。因此,从全局上,最终决定抢劫圆明园,而且当时英法联军认为圆明园那是咸丰皇帝的私人游园,将其毁灭可以对咸丰的背信弃义施加惩戒。因此,英法冲进圆明园,将能拿走的宝贝都拿走了,拿不走的放火烧掉。据说,当时一位法军军官,抢劫的财物价值高达70万法郎,其一辈子都花不完。
再来看看八国联军时期,当时义和团运动猖獗,而八国联军侵华为的是保护各国的传教士和侨民,也为了惩罚慈禧这个老太太。但是,列强并不想彻底激怒或者毁灭大清。因此,虽然联军统帅瓦德西进入了紫禁城,但是并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抢掠和毁坏。而是在故宫外围,北京城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抢掠和焚毁,此次被抢的财产也是不计其数。因此,西方国家不敢去焚毁抢掠故宫,主要还是需要清政府这个代理人,不想撕破脸,而一旦焚烧抢掠故宫,他们担心局势将无法掌控。
首先,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的,不是八国联军。
有人说烧圆明园是为了抢东西毁证据,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原因,如果单纯为了抢东西的话不如抢故宫,那里面的宝贝比圆明园多。英法联军烧圆明园主要是为了泄愤。
1860年8月,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张家湾议和,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在谈判中发现英国使团中有个叫巴夏礼的是个中国通,遂认为英军主要靠此人出谋划策,竟向咸丰皇帝提出扣押巴夏礼,“去贼首脑,贼则自退”。咸丰糊里糊涂同意了。于是中国在谈判中掳去英国停火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这在国际外交中是不可想象的事,作为英法联军司令官如果不能保护本国使节团的安全,回国也无法交代。于是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在八里桥击败僧格林沁,打下了北京。具体时间为: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恭亲王奕䜣在军事压力下,向英军交还使节团,这时英军发现使节团39人活着的只剩下18人,且奄奄一息遍体鳞伤,其余尸体也惨不忍睹,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被大卸大块。
可以想象英军的愤怒,当时就有人提议烧了皇城报复。但是英军指挥官认为,故宫皇城属于中国,是中国的宫殿。但是圆明园是皇帝的私家园林,是皇帝的私人物品。而且据说当时巴夏礼等人就被关在圆明园,所以报复皇帝就应该烧圆明园。所以10月18日,英法联军纵火烧毁了圆明园。
这就是为什么英法联军烧圆明园而没烧故宫的原因。关于抢劫,其实应该属于士兵的个人行为。当时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如果是官方蓄意抢劫,故宫肯定不能幸免,甚至整个北京都难免罹难。
由于圆明园融合了东西方古典园艺经典艺术,自康熙四十八年始建以来,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的修葺和扩充,全园的建筑文化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巅峰,故此,圆明园有着“万园之园”美誉。
然而自自咸丰年间,圆明园却遭遇了两场举世罕见的浩劫,在这两场浩劫中,有着“万园之园”赞誉的圆明园毁于一旦,而这个中缘由还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在俄美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悍然向清朝发起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侵略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经过四年断断续续的战争,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城,清帝咸丰惊恐之中吓得狼狈逃窜至承德避难,英法联军遂于当年10月开始对圆明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劫掠,并将圆明园付诸一炬,有着“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以至于同时代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悲愤痛斥道: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圆明园虽然毁于英法强盗天谴的暴虐行径,但是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故宫却丝毫未见任何损毁,而及至40年后的1900年,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奥为首组成的八国联军向清王朝的帝都北京城凶猛袭来时,故宫虽遭到西方列强的洗劫,但却并没有步圆明园的后尘化为废墟。
那么,1900年八国联军为什么没有纵火焚烧故宫?从晚清凄风苦雨破落的任人践踏的悲惨境遇来看,故宫也似乎难道惨遭焚毁的毒手,然而,即便是八国联军占据绝对压倒性胜利时,西方列强却依然没有像对待圆明园那样将其付之一炬。
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西方列强突然大发慈悲饶恕清王朝了?
其实,故宫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能幸免于难,躲过被焚毁的劫数,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洋人的险恶用心。洋人到底有着怎样的险恶用心?这一切还得从西方列强出兵中国所祭出的旗号说起。
19世纪末,中国大地上爆发了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由最初的围剿改为对义和团运动的暗中默许,在这种暧昧态度的催化下,此后的义和团运动在京畿近郊附近发展迅猛。
义和团教众极端仇视洋务思想和洋人,大凡与洋人有关的事务都难逃义和团的截杀,因此,在义和团的日常行为艺术中,杀洋人、灭洋教、烧领事馆成为了他们必修科目,而此时的慈禧在听到了洋人要扶持光绪帝复出时,不禁怒火烧脑作出了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向十一国宣战的疯狂举动。
义和团运动的疯狂排洋加持慈禧太后口出狂言统一宇宙的节奏,西方列强驻华公使人身受到了严重威胁,各国在华利益更是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列强组成了英、美、法、德、俄、日、意、奥的八国联军向北京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而毫无悬念的是,清军继续发扬出他那套一贯兵败如山倒的光荣传统,慈禧太后也率先表演起了“八百里加急”的“西部大逃亡”一溜烟地躲到了西安。
也就在八国联军攻破故宫、慈禧逃的亡前夕,慈禧知道自己捅了天大的篓子,于是命令清军调转枪口绞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势力的合力下被肃清殆尽。
然而,此时的中国也几乎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的状态,洋人的险恶用心表面上看来是剿灭义和团,实际上是打算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狠狠地来次“下马威”,而更深次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让列强的利益在大清帝国的范围内最大化。
显而易见,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光靠一把火烧了故宫根本无法办到,倘若洋人真的一旦这样做了,作为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故宫化为灰烬,那么,势必会引起整个满清贵族与洋人的拼命抗争,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故宫被焚则意味着清朝失去了执行行政职能的权力中枢,中华民族的尊严简直就是被人踩在了地上来回摩擦,这不悖于引发全体中华民族与洋人死磕,届时洋人不仅没有保住在华权益的可能性,甚至大有葬身异国的可能。
而相比之下,对于西方侵略者来说,洗劫、焚烧了作为娱乐休闲场所的圆明园,不仅可以给清朝统治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侮辱,还能趁机大发战争劫难财,将圆明园中无以计数的珍宝劫走,获取丰厚的私人战争回报。
因此,两相比较,八国联军宁可大肆劫掠焚烧圆明园,也不敢烧掉故宫的一砖一瓦,毕竟,归根到底利益诉求的最大化才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故此,西方列强也绝不会为了图烧毁故宫的一时快感而结下成为万众之矢的标靶,故宫也正是在洋人的险恶用心运作下最终躲过险被焚毁的劫难。
圆明园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瑰宝,但是就是美丽无比的圆明园,结果被八国联军烧毁,如今许多外国的文物都是从这时流失出去的。那么八国联军侵华为何只烧圆明园,却不烧毁紫禁城呢?毕竟紫禁城内的东西甚至比圆明园内的东西价值更高。
首先,八国联军之所以要烧毁圆明园,是因为他们想以此来震慑朝廷。毕竟紫禁城是一个国家的国威所在,是一种皇权的身份象征,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如果八国联军直接将紫禁城烧毁,那么肯定是会引起很多中国人的反抗,并且当时中国人的数量并不少。而他们侵略中国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银财宝,所以他们并不会去烧毁紫禁城,因为这么做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反而会得不偿失。
其次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是以剿灭义和团作为借口。如果他们直接入侵紫禁城,这就与所说的借口不符,而且紫禁城内住的都是皇亲国戚。如果八国联军烧毁紫禁城,这无异于是和清王朝撕破脸皮,这么做根本就不会给八国联军带来什么好处,所以最终只烧了圆明园。
最后就是因为八国联军为了得到更好多的好处,并不想接手清朝的统治权。所以如果他们直接去烧毁紫禁城,这意味着就是灭国,毕竟紫禁城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而且只有清朝的统治者继续统治,那么才有利于八国联军从中捞得更多的好处。
八国联军只是对圆明园进行洗劫,并未进行破坏。八国联军在北京也只是像强盗般进行掠夺财宝,并未肆意破坏。(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 )。因为,八国联军出兵的原因是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西方11国大使馆,团民沿途到处杀害洋人、教徒、烧教堂、攻打天津租界。
圆明园从1860年至今,经历过四次劫难,分别是火劫、木劫、石劫、土劫。
火劫: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虽然烧毁了绝大多数的建筑,毁坏了花草树木。但清廷在同治12年调查时,圆明园还有13处景观并未被破坏。蓬岛瑶台和方壶胜境等都是建在水中的,侵略者没有船,才得以保存。
木劫:清王朝驻守西郊的败兵,以及当地的流氓,他们进入圆明园,砍伐古树,甚至烧成木炭拿去卖。还把幸存的建筑物拆毁,洗劫残余陈设。他们的破坏导致古树被破坏殆尽。
石劫:清王朝覆灭,各军阀官僚巧取豪夺圆明园石料。王怀庆拉走圆明园石料修建达院,张作霖陵墓修建用了不少圆明园石料,翟牧师私拆圆明园一对华表,还矗立在北京大学西门。
土劫:
1917年以后很多农民也进入圆明园,破坏山水系。直到新中国成立,越来越多人进入圆明园。1980年统计显示,共有七个生产队,2000多人在圆明园居住,他们为了种植水稻,就挖山填湖,为了建造房就挖山取土,为了饲养猪羊就挖山垫圈。导致近几十年圆明园被破坏殆尽。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