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局面的最后定型。魏蜀吴三国鼎立,达成了暂时的平衡。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楚国的丝织品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国鼎立的局面自229年形成以后持续了数十年,在这期间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南北之间也长常有战事发生,也有规模较大的的战争,期间蜀汉与东吴重新联盟北伐曹魏,但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始终未被动摇。
三国后期司马氏逐渐控制了曹魏的大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大军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就此灭亡,265年司马昭逼迫曹魏皇帝让位而称帝,建立晋朝,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伐吴,东吴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
公元229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不是221年,老师特意强调了,221年只是称帝,还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各国多与外族互动。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
乌桓族长蹋顿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鲜卑在东汉末期由檀石槐统一,屡次入侵边郡,他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轲比能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将他暗杀,其势瓦解。
西部方面,当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族分别归附曹魏及蜀汉。这两国相互攻伐时都征召羌族参加作战。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降伏南蛮族长孟获,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往后虽有叛变发生,但皆不大。
;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时间是229年,220年曹操称帝建立魏国,这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开端,紧接着刘备称帝建立蜀国,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字词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且持续了数十年未能动摇,280年晋武帝灭吴,三国局面彻底结束。
三国鼎立时间是229年
三国鼎立形成的最终时间为229年,220年曹操篡位称汉帝,定国号为魏,这是三国历史的一个开端,第二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国号为吴史称东吴,都城为建邺,至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局面自229年形成以后持续了数十年,在这期间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南北之间也长常有战事发生,也有规模较大的的战争,期间蜀汉与东吴重新联盟北伐曹魏,但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始终未被动摇。
三国后期司马氏逐渐控制了曹魏的大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大军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就此灭亡,265年司马昭逼迫曹魏皇帝让位而称帝,建立晋朝,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伐吴,东吴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
曲径通三国,三国时期是我们古代历史上最为熟知的一段历史。那大家知道三国鼎立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吗?如何形成的呢?影响又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影响。
三国鼎立是在公元前220年曹丕篡汉,在280年司马炎灭东吴,花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三国鼎立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造成地方军阀割据势力乘机四起,各霸一方,相互征伐。在他们当中,他们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把汉朝取而代之,中国大地由统一逐渐分裂,各方混乱形成吞并局面,持续至公元229年,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所打败,从此便正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孙权称帝形成了三大集团的对峙,魏国得到北方,蜀国得到西南,吴国得到东南。南北之间虽然经常还会有战争,规模在当时也比较大,但是他们各自的势力都相差不了多少。三国鼎立之势维持了40余年之久。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大地由诸侯割据过渡到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阶段,从而为西晋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因此,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乱的结果,也是由分裂走向逐步统一过度阶段。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三国的相继建立,使三国鼎立正式形成,而魏,蜀,吴之间复杂的关系,又使得三者相互牵制和相互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下去。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民族和融合,也为的全国统一奠定的基础,所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于建兴七年(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正解如下: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形成。(229年,孙权称帝。注意~)263年魏灭蜀,265年魏亡,280年晋灭吴,这时三国才算是结束,不要认为蜀国灭了或者是魏国亡了,就剩两国了,不能叫三国了,三国是那一段历史时代的特有称呼,不能因为灭了一国就结束了,只有统一了才是结束。
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是
1、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洛阳。
2、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城成都。
3、公元222年,孙权被魏国封为吴王,公元229年,孙权建立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
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