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不同:“对峙”的意思是“双方水平相当的局面下形成一个僵持的局面”;“对质”的意思是“以某种言论来与他人论证某事”。
2、性质不同:“对峙”指的是思想上与行动上的僵持,但“对质”指的是语言上的交锋。
3、表现形式不同:“对峙”主要通过行动表示;“对质”主要通过语言表示。
“对质”出处及举例
“对质”一词出自清代《三侠五兄义》第十五回:“不过因有此案,要当面对质对质,务要实实说来”一句,意思是:与问题有关连的各方当面对证。
举例:《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六回:臣无对质是非之理,蔑不敢往。
“对峙”出处及举例
“对峙”一词出自郦道元《水经注·资水》:“县左右二冈对峙”一句,意思是:对抗,抗衡;相对而立。
举例:杨炯《浮沤赋》:排两足而分规,擘波心而对峙。
1、首先“对峙”指的是双方在行为上和在思想上的一种僵持和抵抗,这里是没有沟通的,可以用在比如说两个集团之间的抗衡等;而“对质”指的是通过语言上的沟通,以证据性的语言来说服对方关于某件事情,这里面是可以有沟通的,可以用在比如说在法庭上双方互相质问等。
2、总的来说,“对质”是有沟通的,“对峙”是无沟通的。
主要区别有,指代不同、侧重表达不同、引证解释不同,具体如下:
一、指代不同
1、对峙
指对抗、抗衡,也指两山相对耸立。
2、对抗
指挑战,抵抗,对立,抗拒,抗衡。
二、侧重表达不同
1、对峙
相对而立。
2、对抗
①、对立起来相持不下,哲学上指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的斗争形式。
②、抵抗,对立,抗拒,抗衡。如:对抗情绪,对抗行动,田径对抗赛。
三、引证解释不同
1、对峙
①、刘白羽《长江三峡》:
山峡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②、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九章:
“我军逐步后撤,退到张朴墕和十字墕村南,与敌人隔沟对峙。”
2、对抗
①、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八章: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研究斗争的对抗与非对抗的形式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两者的联系和互相转化。
②、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九章:
“ 周燕看出她思想还有顾虑,用柔和的语气鼓励她:‘你不要跟农民兄弟对抗,把知道的事情,藏着的东西,都交了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抗
对峙是,意思是指对抗、抗衡,也指两山相对耸立。
决斗的意思是:
1、 两个人之间的格斗两个人之间有证人在场的、预先安排的、使用致命武器的正式格斗,它通常是一方伤害或侮辱另一方的结果
2、 泛指决定胜负的斗争
对质的解释
[face with]
使… 直接 见面对证 用他的背叛罪证来和他对质 详细解释 指在刑事 诉讼 中使有关人员当面质问或对证。亦泛指与 问题 有关连的各方当面对证。 《二刻拍案惊奇》 卷四:“﹝廉使﹞叫押到尸场上认领父亲尸首,取出佥事对质一番。” 许地山 《 凶手 》 :“你 不实 招,就叫 柳龙卿 来对质。” 老舍《四世同堂》 七二:“来到狱中, 日本 人马 上教她和 招弟 对质,她们所说的完全与以前的口供相合。”
词语分解
对的解释对 (对)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 对酒当歌 。 处于 相反 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 商量 一下。 互相, 彼此 相向地: 对立 。对流。对接。 对称 (坣 )。 对峙 。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质的解释质 (质) ì 本体,本性: 物质 。流质(流动的 不是 固体的 东西 )。实质。质言(实言)。沙质。本质。质点。 品质 。 性质 。素质。资质。 朴素 , 单纯 : 质朴 。质直。 问明,辨别,责问:质疑。质问。质询。对质。 抵
“对峙”有两层意思:
1、相对而立;
2、对抗、抗衡。所以,“两人对峙”也会有两层意思:
1、两个人对立而站,也就是面对面地站着;
2、两个人正在对抗、抗衡。
“两人对峙”具体是哪一种意思,就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了。不过通常都是指第二个意思“两个人正在对抗、抗衡”,表示一种双方敌对的态度。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38665/5113733.htm前者属于死守,后者属于乘胜追击。
两军对峙意思是大战在即,两方敌对的人马已经蓄势待发,即将展开厮杀。两军对垒的意思是,两军相持,互相对垒,做交战的准备。
对峙,汉语词语,意思是对抗、抗衡,也指两山相对耸立。
使用面质技术时错误的做法是不以事实为依据。
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
求助者因为自身的原因,常常存在各种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就是求助者的问题所在。咨询师需要使用面质技术,促进求助者的统一,至于统一到哪里,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求助者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是不一致的,由此产生混乱。
求助者的言和行可能不一致,由此产生痛苦。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