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心向往之

发布时间: 2022-09-01 13:00:02

1.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含义】

全句:高山仰止,景行行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含义:内心怀着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前却不得已渐行渐远,虽然不能达到这种清高的境界,但内心仍然向往.《诗经.小雅》中《车辖》(辖:车轴两端的键)最后一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诗应当是表现即将娶到心爱的姑娘的欢乐的,而其中“高山。”

一句原本和咱们现在的意思相去甚远,后来都以此句形容对高尚品德或境界的仰慕.《史记.孔子世家》的文末: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此处高山句已经开始变成现在的意思了.。

2.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思最好说明下语境

不知道是我所知有限,还是楼主打错了,我所知道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然心向往之”景行景止似乎讲不通.该句意思如上面解释差不多,只是关于“景行”有争论,有说是“明行”(光明的德行)的意思的,有说是大道的,现在多取后一种解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出诗经,而楼主所说的是司马迁引用来表达对孔子尊重的加一句,看到有人说该诗于《诗经》中不载,失散云云,实在忍不住说一句,有载:见《诗经.小雅》中《车辖》(辖:车轴两端的键)最后一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马非(此两字是一个字,打不出来,实在对不起)马非,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该诗应当是表现即将娶到心爱的姑娘的欢乐的,而其中“高山。”

一句原本和咱们现在的意思相去甚远,后来都以此句形容对高尚品德或境界的仰慕.《史记.孔子世家》的文末: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此处高山句已经开始变成现在的意思了,但是这是不是该成语最早表达这个意思——恕我浅陋,不知道.又如唐代王勃的《倬彼我系》:“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也是表达对高尚德行的仰慕的.累死了,。

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4. 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 含义

高山仰止指一个人品德崇高,就会有人敬仰。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心向往之指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1、高山仰止

拼音:gāo shān yǎng zhǐ

出处:周代·无名氏《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

2、心向往之

拼音:xīn xiàng wǎng zhī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译文:虽然不能到达,但是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扩展资料:

心向往之近义词:

1、心驰神往

拼音:xīn chí shén wǎng

意思: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出处:隋朝魏征《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译文:身体在边塞,思想已经到了魏国的楼阙。

2、梦寐以求

拼音:mèng mèi yǐ qiú

意思: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关雎》:“窈窕淑女;梦寐求之。”

译文:温柔美丽的美女;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向往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寐以求

5. “人虽不至,心向往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可以译为: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也可以译为: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

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为:

版本一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版本二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评析:

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马迁在孔子故居还见到许多儒生按时在他家中演习礼仪,儒生的习礼是那样的虔诚,可见孔子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马迁被强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离开圣人的故居。

《孔子世家赞》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结束语。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将相,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来处理历史人物,他把孔子当做古代的圣人来看待。这说明司马迁颇具远见与卓识。

在写作手段方面,此文为虚实结合。开篇引用《诗经》的话,抒发作者的感慨,乃是凭虚而起。中间部分叙写在孔子故居的所见与感受。结尾部分用“可谓至圣矣”来做结论。令人信服。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意思:理想是崇高的,我们皆当尽力而为之。只要去向往它,不断的努力,不在乎成功与否,关键是让向往成为我们心中的天堂,永远辉煌,引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这是诗经中最美的句子之一,出自于《诗经·小雅· 车舝》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心向往之】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