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场散文的阅读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要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所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就是作者记事说理的“理”,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集精会神的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情”、或“言了什么志”或“说了什么理”,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来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第二步,找准线索,理清结构。
既然散文的取材广泛,内容博杂,那就要有把广泛材料、博杂内容串联起来的“东西”,这“东西”就是线索,散文如果没有贯穿全文的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线索可是“景物”,可是“游综”,可是“情感”,或别的什么寄托物。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结构安排。
把握主旨和理清线索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二是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是作者“点睛”的地方,融情于景(抒情散文)、融情于事(记叙散文)、融情于理(说理散文)的过程是“画龙”的过程;三是各段的开头一句话,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四是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五是文章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即确定答题区域。有三点提示:一是看题干要一气看完,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前后勾连;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第四步,根据答题区域,精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
第五步,紧扣题干要求,组织语言材料回答问题。
在组织语言材料进行表述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通畅精确,四要有分值意识。注意:尽可能用文中的句子或关键词语作答,实在不能时,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作答。
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1、 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
⑴ 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务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地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地背几首诗,仔细地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 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 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 博研结合最有效的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最有效的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2、 运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
3、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学校里,语文学习主要表现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教材中的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理解来自于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你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你们自己的理解会更好最有效的.
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4、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5、 掌握两种学习技能
第一,学会快速阅读。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地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第二,作好笔记。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后面还要重点介绍)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句段作用分析题
一、 什么是句段作用分析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怎样答句段作用分析
6大常考句段作用表解
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
(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
(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
(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综合分析)。
理解句子的含意题
一、 什么是理解句子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二、怎样答理解句子的含意
“多看+多联”准解句子含意题
[注意]对使用了技巧的句子,一般结合上下相邻句子还原其本义即能揭示出含意,如将比喻句陈述为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多看”“多联”中的每种技巧并非每题全用,要根据句子特点和文本内容灵活运用。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作者是如何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线索作用分析题
一、 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一、 什么是理解词语的含义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二、怎样答理解词语的含义
“3联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理解句子的含意题
一、 什么是理解句子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二、怎样答理解句子的含意
“多看+多联”准解句子含意题
[注意]对使用了技巧的句子,一般结合上下相邻句子还原其本义即能揭示出含意,如将比喻句陈述为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多看”“多联”中的每种技巧并非每题全用,要根据句子特点和文本内容灵活运用。
句段作用分析题
一、 什么是句段作用分析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怎样答句段作用分析
6大常考句段作用表解
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散文知识点课件
从初中语文的学习开始,我们开始接触戏剧。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散文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以下是散文知识点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情感目标:1。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4、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试卷
课时安排: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及对策;考题例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开始进行散文阅读的复习。
二、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三、知识点考查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四、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五、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
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
六年级散文阅读知识点训练-烧炭工和绅士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
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3分)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答案: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 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
(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 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3.示例一: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示例二;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5.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 平等的。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