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其中涵义是说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其温良有如玉石一般。
出自《诗经》:君子无故,玉不弃身,言念君子,气温如玉。玉石坚韧、温和、细腻、含蓄,由内向外慢慢透射出一种魅力无穷的美,这些特点与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
古代男人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君子。古话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过去中国的男人都喜欢佩戴玉石,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扩展资料: 国人历来以佩玉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达官贵人的腰带上镶着玉片,文人骚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就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也不忘给他偏爱的主人公脖子上挂块“通灵宝玉”。
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代男人留长发,需束于头顶用簪子别住。
当今社会也不乏喜佩玉饰的雅士。这类人多具书卷气和文化内涵,他们之所以选择玉饰,固然由于它别具一格的文化意蕴、优雅含蓄的东方韵味、美丽动人的外貌形象,还因为玉石本身的保健作用。
人养玉,玉养人。据研究表明,玉埋藏地下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能产生静电效应,使人体发出谐振;它含有许多微量元素,也可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从而醒脑提神,蓄精养气,消炎解毒;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同样,人的身体好,长期佩玉也可以滋润玉,玉的折光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如玉。
释义: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
原文节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言念君子,其温如玉。
白话译文:古代君子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必定佩戴玉,玉不离身,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
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君子如竹》的原文为:
竹
风过不折 雨过不污
躯有节 而少蔓枝 数丈傲骨通透
叶似剑锋而不外露 微垂亦不自卑
任而东西南北风 屹立不摇 纵使古今万世愁 一肩担尽
竹 有节 有千节
虽清瘦却挺拔
风过不折 雨过不浊
千击万磨仍坚韧
君 当如竹
古今之人 常合称梅 兰 菊 竹为四君子
除非不和此流 少有异同而已
梅 凌寒独开 冷香暗送 虬枝嶙峋 一树风华
白梅傲霜 红梅泣血
枉三尺寒江载进万里步伐 却难复落花之情
事过时 梅雨纷纷 嫣然落尽 芳魂已归离恨天
忆其去 便从万般无奈 虽免不解风情
兰 遗世之雅 亭亭独立 子曰:兰有王者之香
何谓王者? 胸纳四海 手掌八方 毕露峰芒而王于天下
而今反隐其幽谷 晦而不现 一心两面 易处风流
凉风仓下春秋算尽 终难定风愁
菊 尽得陶潜之爱 虽金之烨烨 银之灿灿 千种风流 焉待人说
况其隐逸闲边 脱俗之贵 甚不在话下
无奈开在多事之秋 即便遗世独立 亦被风尘染
有心无心 情巢难筑 多情薄情 冷寂一心
梅 兰 菊三者花期各有长短 然本株不死便可周而复始 灼灼其华 花光似锦
观竹 一生一花开 灿烂之刻便是回天之时 不争平生之荣辱 愿付辉煌于一瞬
不庸不滥 世无其比 是具非凡品
可畏 可敬 可软!
兰 生幽谷
寂寞吐芬芳
清中色含娇
不以色香自旋
不因无人不芳
岁岁生幽谷
留得世人香
君如当兰
默默奉献
显精神
君当如梅 笑迎霜雪 傲骨不折
君当如兰 幽谷长风 宁静致远
君当如竹 高风亮节 坚韧不拔
君当如菊 洁身自好 寒芳自赏
君当如琴 静沐松风 深林呼唱
君当如瑟 沉弦郁鼓 尽逝黄龙
君当如木 幽谷岚雾 哀鸿黯落
君当如萧 峋氲行云 壮士悲歌
竹 本无心 是故猜心
无心便是无我 置己利於度外 猜心所以不败 天下付诸笑谈
繁华落尽时 昔日风管之声 萧萧厉耳 反是一派悠闲
后世人蓦然得之 不忍追忆 无奈北望祭英史
言已毕 泣无声
本不应悲 拭泪冷眼 笑对苍穹 还归四字:
君 当如竹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不显。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故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应用、佩戴,是基于道德与精神的原因。
《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句,《易经》中有“谦谦君子”句,乾隆皇帝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将二者结合,道出一种人生境界。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君子的象征。人简如竹,是一种质朴;人清如竹,是一种境界;人正如竹,是一种品质;人淡如竹,是一种品位。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
这首诗是描写卫宣公夫人宣姜的美貌的诗。
取名“君子偕老”,有讽刺之意。宣姜先嫁给了卫宣公的儿子公子伋,随后嫁给卫宣公,最后又嫁给了卫宣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公子顽。
如此说来,宣姜到底跟谁“偕老”呢?诗中用了一句“子之不淑”轻描淡写地将宣姜与卫国王室之间的乱伦行为一带而过。而这首诗的主题是盛赞宣姜的高贵与美貌。
诗中对此竭力铺陈,从头饰、发式、服饰、肤色、举止等各个方面描写宣姜之美,这样的描写类似汉赋的“颂百讽一”式的创作方式。对于宣姜的美,宋朝的大儒朱熹曾经评价说:“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
由此看来,古人对宣姜的评价很差,此诗是以她的外表美反衬她的心灵丑。
以下诗句供参考(源自网络)
屈原曾有赞美和田玉的诗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在御制《和阗玉》诗中,乾隆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
为了使人形象地了解当时新疆开采山料玉的情景,他还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于阗采玉图》山子(1765年),题诗于背面:“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苏州工匠利用废玉料琢成的“桐荫仕女图”,乾隆非常欣赏这件品, 因而在底部阴刻乾隆帝御题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椀,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又完璞玉。御识。”及诗:“相材取椀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诗经·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鴥:音玉,鸟飞快的样子。
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
檖:音遂,山梨
【赏析】:
《晨风》抒写对君子的思念,表达了对君子忘怀的忧虑。诗以鸟飞投林,山有林木起兴,象征与君子的契合,与归宿,因而“未见君子”才会忧心,才会忧虑,反复咏叹,正是同一主题的复唱,也正是情深意切的表现出。
文章转自博宝艺术网。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为家传之宝或定情信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礼记》曾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忆力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
而《说文解字》亦称玉是“石之美者”,因此人们对玉器的崇高情操可见一斑今天,玉石已成为深受欢迎的装饰品与艺术品,传说玉器具定惊、趋吉避凶之效,能保佩带者平安吉祥、富贵长寿,有深远寓意。中国人认为玉器可令佩带者凝神聚气,而圆形的玉更代表天地之司的和谐圆满,所以玉环、玉扣及玉厄等圆形饰物都非常受欢迎。玉的颜色除了从自到绿外,还有黑色、棕色及红色,而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则首推清澈的绿翡翠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玉的影响无所不在。许多以玉喻人的诗歌都及其优美,譬如:
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晋书?卫玠 传》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曹植《美女篇》
瘦觉玉肌罗带绶,红杏梢头,二月犹浅。——欧阳修《蝶恋花》
歌彻阳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杨维桢《学书》(玉尖是指美人的手指)
体妖娆,环婀娜,玉甲银筝照座。——黄庭坚《更漏子》
玉芽开手爪,苏颗点肌肤。——白居易《阿雀》(玉芽是指婴儿的小手)
日日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列子?周穆王》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咏玉阶诗 王枢
玉阶已夸丽,复得临紫薇,北户接翠幄,南路抵金扉.重叠通日影,参差藏月辉,青苔梁珠履,微淀拂罗衣.独笑昆山曲,空见青凫飞
翡翠齐火,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隋珠以为烛。金 玉阶,彤庭煇煇。珊瑚琳碧,瓀珉璘彬。《西京赋》
管子论玉:"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 ,义也;廉而不刿 ,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孔子论玉:"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 ,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 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概括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传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
从管子的九德,到孔子的十一德,再到许慎的五德,儒者赋予了玉堪称完美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儒者借玉喻己,寄托自己的追求,并要求人们都做玉一样的人,玉,就是君子,是君子仁人的完美化身,是立身社会的标准。
千百年来,儒者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个再好不过的 形象圣君。基于儒教的无所不在的巨大影响力,玉,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灵魂的物化形态。玉,同孔子一样,为天下人所推崇。因而,安身立命,不可不“比德如玉”,时刻牢记“玉不去身”、“守身如玉”,牢记“书中自有颜如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