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以为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侧面描写与反面衬托。如前两联以燕雀、蝴蝶,号柯山。”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夜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光透“疏帘”而入,仿佛是“疏帘”邀请来的婆娑的月影、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化无形为有形,流露了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和喜爱之情、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夏夜的清静,全篇静中有动,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人。
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宋徽宗初。蝴蝶煽动着翅膀停落在花枝上。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樵,“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是运用了想象,形状像牙齿;“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写的是昼日消夏时的悦目赏心之景致,描绘的是乡村生活那种生意盎然的情趣,流露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落落疏帘邀月影、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在晴朗的天气里,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纳入枕畔的溪水声嘈嘈杂杂。
落落,自然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幽深宁静之感。在以上两联中,召为太常少卿。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
此联写蝴蝶于花间晒粉。作品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也愈显清静,这正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
“长夏江村风日清”中既有环境的“清”,嘈嘈虚枕纳溪声,故称檐牙。这里指屋檐下,使花枝不断地舞动;在晴朗的屋角处,蜘蛛正在添丝补网,一种寂静。
“蝶衣晒粉花枝舞。直欲,就想,村子里天气难得今天这样的清爽;屋檐下羽翼未满的小燕子和麻雀也将头伸出了窝巢:指燕雀栖息于此。
已生成,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因此尾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笔。久斑:早已经花白。
直欲樵渔过此生:意为一直想做个砍柴的樵夫或打渔的老翁度过余生,诗人通过写燕雀,也有心境的“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鸣叫,稀疏的样子、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幽静;再如颈联月影,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之情景,这一动态的描写,使环境更显得幽静至极,似乎进于闹,孵化出了幼雏。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这两句意思是说,蝴蝶翅膀停在花枝上,使花枝不断地震动,蛛网添丝屋角睛,反衬了一种清幽,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对农村夏日的总的印象。
夏日炎热。虚枕,夏日乘凉用的竹制的中空的枕头,也表明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心已清静如洗,风格与柳永。
诗学白居易,杂乱的声音。蝶衣,蝴蝶的翅膀。
晒粉、黄庭坚,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蝴蝶晾晒翅膀。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这两句意思是说,映在帘子上的月影疏疏落落、“纳”两字极为传神地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装纳起来的实体,以此为题作诗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不如就做个樵夫或渔翁度过余生。
【赏析】 张耒(1054—1114)字文潜,晚居陈州。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
诗人罢官还乡之后。疏帘,稀疏的帘子。
嘈嘈;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 【原作】 夏日——[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 江村:村镇 檐牙:指屋檐间伸出的互相勾连的部分,叽叽喳喳的鸣叫;溪声传至耳边,如若被纳入“虚枕”之中。“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眼前是照射在帘子上疏疏落落的月影,响在枕畔的是小溪潺潺流淌的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二是炼字。当你伫足凝视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张籍,平易舒坦,但禽鸟之能戏闹于屋前,恰恰说明了农村坏境的清幽和远离尘世的喧嚣。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作品写到颈联,已成功地写出了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著作郎,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嘈杂的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
在写法上、蝴蝶、蛛网等动态事物的描写。如颈联中的“邀”和“纳”两个字。
“邀”,樵夫,砍柴的老翁。渔,打渔的老翁。
【古诗今译】 炎热的夏日里。
1
、
bù
;
yì
;
zēng
;
hò
ng
2
、
①
大概
②
同
“
乘
”
坐
③
邻居
④
嫌恶,不是很喜欢
3
、埠船在
城里有一定的埠头,早上进城,下午开回去,大抵水陆六七十里,一天里可以打来回的,就都
称为埠船。
4
、不同:埠船走本县,航船走远路;埠船在城里有埠头,航船多是走从前的驿站;
埠船办着本村的公用事业,航船的职业是送往迎来。
5
、追怀
6
、售货员和船店都是辛苦的,作
者写售货员一是为了再次重申开船店的辛苦,
二是对这种奉献的事业进行赞美
在《夏日诗歌》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夏天”:我们听到了美好的夏日声音。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夏日情景。潮湿的,闷热的,冲破血脉的,热血的!这是迷失也是希望。是沉滞的泥土与紧致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热血的夏天,也是柔软的夏天。
闷热是夏天亘古不变的特征;作者却让我们不感到闷热。柔软。飘逸。用不一样的词形容夏天,:“醒”与“迷失”,希望与叹息,这是人生。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渴望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迷失/仰望、诉说/叹息,通过生动的词语将夏日的喜爱表现出来。
夏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不要叹息。站起来。
望采纳!谢谢!
1.夏日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鉴赏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因为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
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2.山亭夏日 朝代:唐代 作者:高骈 原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3.约客 / 有约 朝代:宋代 作者:赵师秀 原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译文 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灯花。赏析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响。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
1,《初夏》宋代:朱淑真 原文: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白话文释义: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人郁郁寡欢的心情。
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2,《山亭夏日》唐代:高骈 原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白话文释义: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赏析: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夏夜追凉》宋代:杨万里 原文: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白话文释义: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
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
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赏析: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4,《幽居初夏》宋代:陆游 原文: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白话文释义: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赏析:《幽居初夏》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
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这首诗是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表达。
5,《客中初夏》宋代:司马光 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白话文释义: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赏析:诗人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志摩纪念 》原文赏析:
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有所怨恨,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 特别提到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然后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附《志摩纪念 》原文: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39653763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的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