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中关于大小雅区分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8-01 18:13:12

1. 《诗经》中的大小雅有什么区别

一、区别如下:

1、时间:《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2、体例:《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3、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4、作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二、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 诗经当中 区分大小雅的标准是什么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一般认为是西周中期与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小雅中的诗歌,多是贵族所写作,反映贵族的生活。较低层的是士身分的人;这里的士不是读书人的意思,而是低于大夫的一种身分,可以说是低层的官吏,即统治阶级中偏下层的人。

贵族自然写颂体的诗,或者说,颂体的诗本来就应是贵族所写的。这里要说说大雅中三篇非常有名的史诗性质的诗篇:《生民》《公刘》和《绵》。

《生民》是叙述周人传说中的始祖后稷的事迹的。诗中说,后稷的母亲足踩了天帝的巨大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在婴儿时期,就得到各种鸟兽的保护。长大之后,后稷开始种各种庄稼,于是周人开始有了农业生产。

《公刘》和《绵》两篇,分别叙述后来公刘和古公亶父这两位不同时期的周族的首领,先后带领周族的民众,寻找新的居住地,开垦荒地,划分疆界,发展农业生产;并构筑房屋,建立部落的中心机构。总之,三篇诗都是周人的创业史。

读这种辟草莱,划阡陌,修沟渠,建房舍的艰苦创业的历史,人心感到亲切,人心为之鼓舞;或者说,至少绝对不会让人心中有丝毫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此外,大雅小雅中都还有些写胜利的征伐的诗。

这些诗,虽然中间也有一些周人的首领以德化人的语句,但人读这些诗,对战争总是难于形成一种纯净的温馨和谐的感觉。两三千年的历史书中,一直宣传周文王周武王无比伟大的德行,似乎武王伐纣,绝对是正义讨伐邪恶,战争的进行如同摧枯拉朽,商纣的民众全是箪食壶浆,欢迎武王。

但也有的古书上说武王伐纣的战争极其残酷,以致“血流漂杵”。周王朝的统治,后来虽然逐渐衰落,但终究其存在一直延续了八百年之久。

于是,周王朝,尤其是周文武、周公在道德正义上的崇高形象便被他们自己的反复宣传而逐渐固化为绝对的真理。先秦时代的以及后秦时代的儒家们又千遍万遍的宣扬,西周的政治以至成了文明、正义、道德、真理的代名词。

我的意思,对这些理应保留那么一点适度的怀疑。至少,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的信赖,在人们的心中不可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阻拦武王伐纣的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就曾有过“以暴易暴”的批评与伤叹。中国的古籍中尚能留下这样的声音,实在可算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反思能力的可贵的证明。

官方编撰的历史从来不是完全可靠的。对自己开国时胜利的战争史的不厌其烦的宣传,其真正的积极意义一定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

周人以武力灭掉了商,但还是懂得单纯宣传武力的不妥,于是努力宣传自己是因为有德,才得了天下,天命才转到了他们的身上。后世因自己的武功而宣扬自己的合法性的人,更应慎之。

大小雅中一些诗描写了贵族阶级的生活,例如,不时举行的丰盛的酒宴。《小雅·鱼丽》这篇不长的诗,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内容,就是描写酒宴的奢侈、豪华。

但这一篇也许只是一个例外,其他一些写宴饮的诗,大都写得比较庄重。比如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写统治者欢宴群臣,并给臣子们以赏赐。

但诗中的句子,全把臣子当作他的高贵的宾客。实际上此诗并不是统治者自己写的,但很可能表现的是包括贤明的国君在内的统治阶层比较普遍的观念。

其第一章中写道: 人之好我, 客人爱护我, 示我周行。反复叮咛使我方向明。

其第二章中又写道: 我有嘉宾, 我有博学善良的客人, 德音孔昭。他的声誉多么崇高。

视民不恌, 激励人民不苟且因循, 君子是则是效。君子向他学习仿效。

[1]还有一些宴请兄弟、宴请朋友的诗,也都显得庄重,并包含一些有益的人生教诲。诗经中上层社会的诗篇里,不时会有富于人生哲理的句子。

例如大雅的第一篇《文王》,本是赞颂周文王建立国家的诗篇,其第一章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周虽旧邦, 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其命维新。它的国运从此更新。

[2]其第六章则写道: 无念尔祖, 要想想你们的祖宗, 聿修厥德。必须进德修业。

永言配命, 长久地配合天命,自求多福。以求更多的幸福。

殷之未丧师, 当殷还未丧失政权时,克配上帝。仁德与上天配合。

宜鉴于殷, 应当以殷为鉴戒,骏命不易。知道天命来之不易。

其第五章中还有“天命靡常”的话,也是在后世流传很广的名言。总之,周的统治者小心谨慎,认真治理国家,从不敢只信赖什么天命。

又如《大雅·皇矣》一篇,本是讲周朝之创业,又专说周文王伐密伐崇之事的,其第七章写道: 帝谓文王, 上帝对文王说; “予怀明德, “我怀念你显明的道德, 不大声以色, 不用声威和怒色, 不长夏以革。不用罚打和鞭革。

不识不知, 好像不知不识, 顺帝之则。” 顺从上帝的法则。”

[3]·末尾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可是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的。诗经里的许多诗中,多次提到“恺悌君子”(有时写作“岂弟君子”),例如《大雅·泂酌》一诗,其第一章写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父母。

民把他当父母看。其第二章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攸归。

人民统统来归顺。[4]这首诗,据说是周召康公对成王的诫勉。

看来,中国的古人赞赏的是统治者的温和平易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对统治者,对贵族阶级,也不宜一概看作狰。

3. 诗经的雅分为哪两部分

1、诗经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2、大雅简介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三十一篇。《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也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泛指学识渊博的人;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

《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3、小雅简介

《小雅》为诗经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4.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5. 《诗经》中大雅和小雅分别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周天子、诸侯国君及贵族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其中多数诗歌是在各种典礼上配乐演唱的,它们的得名和这些诗歌最开始应用的场合有关,用在重要典礼上的诗歌被称为《大雅》,另一些则名为《小雅》。

一《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大、小《雅》两类诗歌内容最为丰富,是周天子、诸侯国君及贵族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并且这些诗歌多是应用在各种礼乐表演上的,

(下载本文按0.5元/页收费,欢迎:购买知网卡、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海生;;祷疾仪式的主要仪节[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2 庞慧; “类”与“禷”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4 邹德文;姚晓娟;;论先秦对商品的管理及其节约与诚信意识——以《周礼·地官·司市》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5 刘兴均; 《周礼》双音节名物词词源义探求举隅[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6 倪勇;;德性的失落与重构[J];东岳论丛;2006年06期

7 廖名春;上博简《子羔》篇感生神话试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蔡锋; 对古代皇宫贵族女性文化教育的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3期

9 刘兴均; 《周礼》物量词使用义探析──兼论《说文段注》的文献词义训释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10 滕志贤; 从出土古车马看训诂与考古的关系[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 2007年

2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李若晖;; 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赵伯雄;; 《周礼》中的正月为夏正说[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许兆昌;;上古华夏区域国际体系的演变[A]; 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富世平;

下页

第1/4页

*最快最省流量,我有掌上百度!

返回搜索结果 | 百度首页

设置与反馈|原网页

2010-10-3 08:31

6. 雅为什么有小大之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 第二章 《诗经》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

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 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 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定 风、雅、颂 用诗和传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 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 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 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 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 的。《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 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 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 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

因此,可以说, 《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 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 定。

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 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

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 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 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 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 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 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 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 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 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

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 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 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 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前三篇不分章, 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 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 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戏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 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也很常见。

他们所 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孔子就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 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 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中关于大小雅区分的研究】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