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不是某个个人著的。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春秋战国时齐国的诗歌,主要收藏在《诗经•十五国风•齐风》中。它们是西周时期齐国地区的乐歌,是从齐国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诗经·国风·齐风》共收录了11首诗,它们是: 《南山
》《甫田》
《猗嗟
》《载驱
》《卢令》《敝笱
》《还》《
东方未明
》《鸡鸣
》《东方之日》《著》。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今山东省的中北部,首都临淄。《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间一都会。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齐富甲东海,士农工商贾云集,文风开放。其诗善于夸饰,舒缓深远,节奏疏宕。”
《诗经·国风·齐风·南山》是齐风的著名诗篇,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诗。作诗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要避免过于直白显露,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表现。此诗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
荆轲的故乡不是齐国,他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淇县)人,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嬴政,失败被杀。要找春秋战国时期荆轲故乡的诗歌,应该查《诗经•国风•卫风》。
楼上的是齐风,但并非全是爱情诗。
《齐风》除讽刺诗之外,还有爱情诗。例如《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全诗二章,以“东方之日、月”,衬托“彼姝者子”。写一个美丽的姑娘,“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主动找到男方门上,随着情人,出入其室,缱绻难舍的情景。亦说写新婚夫妇恩爱,形影不离。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此诗,一说写女子怀想“远人”,思念其久不归家,徒劳心力;一说少女怀念少年,久不相见,及其相见,已由小孩“婉兮娈兮,总角丱兮”,突而变为成人。全诗三章,写一个姑娘,长期不见情人,“劳心忉忉”、“劳心怛怛”,充满愁怨。一旦久别重逢,见到情人体貌变化,不禁又惊又喜。
《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中讽刺当时在婚礼中,男子不到女家亲迎的社会风习。全诗通过新娘亲眼目睹,写新郎的冠戴、举止、行动。“充耳以素”,“尚之以琼华”,为士之服饰;“充耳以青”,“尚之以琼莹”,为卿大夫之服饰;“充耳以黄”,“尚之以琼英”,为君之服饰。士不亲迎,“俟我于著”;卿大夫不亲迎,“俟我于庭”;君不亲迎,“俟我于堂”。说明当时社会地位越高,就越不行亲迎之礼;越到上层,就越不尊重女性的不合理现象。讽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全诗三章,每章每句的结尾均缀以“乎而”二字,吴懋清《毛诗复古录》认为:“乎而,齐土音,用此为句末叹美声。”陈子展疑为贵族女子出嫁时,女伴想随歌唱之词(2)。此诗的复沓结构是乐歌的典型形式,每句韵脚均在“乎而”之前,由此可见,“乎而”二字为歌唱时众声相和的叹美声,是众人和声唱法在歌诗中留下的遗迹。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