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语义表达是否明确流畅(文学性),整体结构是否增强审美效果(艺术性),思想方面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创见(思想性)。
以上三点不分先后。诗歌也属于文学,然而以上关于文学鉴赏的东西并没有提到,必须要每一行字数一样还押着韵的。
事实上,诗歌鉴赏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文学性,二:艺术性,三:思想性。同上。
刻意追求每一行字数一样和平平仄仄仄仄平的极端押韵,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破坏诗歌的文学性艺术性,就是破坏诗歌的整体美感。这也很好理解,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之中,正如古希腊某二笔思想家说俩铁球球同时掉下去,轻的后落地,重的先落地,这明显是胡扯,伽里略推翻了他的理论,以此君后人的身份战胜并超越了前人的思想,而后牛顿证明重的铁球先落地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勇于挑战权威又正面干翻了伽里略,时至今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核武器把经典物理挫骨扬灰(也许连灰都不剩),很显然,他战胜了牛顿。
科学,就这样在一代一代人的激烈战斗中,不断批判自身,并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因为学习的目的本就只是为了充实自己,作为挑战权威的资本,而不是再一次的,重复前人走过的道路。
懂这个道理的很多,所以同理,诗歌也在不断发展着。唐朝经济繁荣吧?但我说,清朝经济比唐朝更发达,只不过是唐朝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罢了。
唐朝人诗歌写得很好吧?但我说,“冷月葬花魂”比“床前明月光”写得更好,只不过是唐朝诗歌发展速度比较快罢了。进步,是这世界永恒的主题,而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它永恒的主题是象征,不是押韵。
这又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我的结论是:现代诗超越了古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脱离无聊的押韵和字数限制等对诗歌象征性思想的束缚,二:现代人艺术上比古人强得多,也是没办法的事,你总不能要求李白老先生理解什么是人类文化普遍审美共性,什么是艺术表达效果吧?再说接受的东西也不一样,他们那个时候可是没有《相对论》,没有《超美学》的。现在的诗人,不为押韵写诗,不为字数写诗,他们为艺术写诗,为情感写诗,为自己写诗。
那么,我也不能光靠说的,让我们来赏析两首现代诗吧。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世界 最好吃的 看起来有些搞笑,有些无厘头,但想理解这首赵丽华的晦涩诗歌,就必须要把自己代入进去,进入诗歌描述的场景之内,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诗人一个人来到美国田纳西,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而她独自一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亲手做着自己家乡的馅饼,并得出“我做的馅饼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这一结论,当我读完这首诗,觉得感触颇多,写得真好,细细回想,我只想说:去你的,好个辣子! 整首诗就写了四个字:孤独,思乡,她用非常非常难以理解的晦涩语言,包裹着自己那实在谈不上什么深度的思想感情,当时读完给人感觉会很震撼,读后回想起来:哎,她刚才那首诗写了啥? 呵呵,写诗不是为了让别人看不懂才写的,写的东西所有人都读不懂只能说明该作者写作水平低下(我就是不喜欢尤利西斯),脱离生活指的是在思想上具有超前性,不是胡扯八扯的装逼。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好是好,象征也使用得当,美感方面无可挑剔,问题在于,没有深刻思想的支撑啊。
我前面在新时代诗歌鉴赏里说过,一是文学性,二是艺术性,三是象征性,并没有思想性,因为诗歌这种体裁,本就不适合表达思想。表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读懂,爱因斯坦不是为了让我们看不明白才写相对论的,而诗歌创作的鉴赏标准之三,说白了,就是让别人读不懂的程度。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需要象征,所以需要隐藏。而这世上,思想可以不需要艺术,但艺术绝对不能脱离思想,不然,你将步入莫言的后尘(好吧,有些不对,莫言的层次还没有达到艺术的最低水平)。
思想脱离了艺术,依然是思想,只不过是变成干巴巴的论文,更加难以理解。比如,看苏菲的世界就比看生存空虚说容易理解,因为苏菲的世界写的是思考过程,生存空虚说写的是证明过程,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思想,理解哲学。
艺术脱离思想,不再是艺术,变成肤浅庸俗的娱乐。比如,王尔德的小说,读起来感人吧?真的写得好吗?为什么我感觉王尔德还没有他的小跟班毛姆出名呢?(虽然他不是娱乐,他的艺术很纯粹,但是有些浅了) 这个世界现在本来就不是艺术家的时代,这个时代属于哲学和量子物理。
综上所述,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可惜很不幸,它不适合与思想结合,它的发展早就陷入停滞,只是在某些技巧方面越来越前进,一点点脱离真正艺术的轨迹,最后,它将被时代抛弃。
1、《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4、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5、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理由:
1、《诗经》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通过以上几首使我们对先上的生活和思想有所了解和认识。
2、《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其中所使的比喻、夸张、抒情等表现手法很值和我们学习,对我们今后的阅读与写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3、《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这在其它历史时期的中国诗歌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学习《诗经》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祖国文化的了解,对于促进国学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1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诗经·小雅·棠棣》。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1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握着你的手永结美好,永不分离,白头偕老。
19、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小雅。鸿雁。
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22。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2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2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2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27、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2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29、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葛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3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战兢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艾青
故事梗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于1932年冬日写的一首诗歌。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理由: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的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
推荐 《诗经》<<;卢令>>;的理由:
1、《卢令》是《诗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首诗,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实在看不出诗中有“陈古以风”之意,也看不出“词若叹美,意实讽刺”(方玉润《诗经原始》)之类的暗讽手法。
2、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3、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陈继揆《读诗臆补》云:“诗三字句,赋物最工。如‘殷其雷’及‘卢令令’等句,使人如见如闻,千载以下读之,犹觉其容满目,其音满耳。”对“卢令令”三字感受特深。“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原文欣赏: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前后画面同样都是秋天之景,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读者就不难理解同样的秋景会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