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鲁颂閟宫故

发布时间: 2022-08-01 18:08:24

1.<诗经 鲁颂·駉之什 閟 宫>翻译

诗经·颂·鲁颂·駉之什·閟宫2006-5-22 17:35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

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孙,庄公之子。

龙旗承祀。六辔耳耳。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

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

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

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题解] 歌颂鲁僖公能继承祖业,振兴鲁国,恢复疆土,修筑宗庙。

[注释] 1、閟(必bì)、侐(续xù):《郑笺》:“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庙曰神宫。”

《毛传》:“侐,清静也。” 2、实实枚枚:《毛传》:“实实,广大也。”

《释文》:“枚枚,《韩诗》云:闲暇无人之貌也。” 3、回:《集传》:“回,邪也。”

4、依:《集传》:“依,犹眷顾也。” 5、弥(迷mí):《郑笺》:“弥,终也。

……终人道十月而生子,不迟晚。” 6、重穋(路lù):《正义》:“《七月·传》曰: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7、稙(直zhí)稚(直zhí):《毛传》:“后种曰稙,先种曰稚。”

8、奄有下国:《集传》:“奄有下国,封于邰(台tái)也。” 9、秬(聚jù):《郑笺》:“秬,黑黍也。”

10、缵(纂zuǎn):《毛传》:“绪,业也。”《释文》:“缵,继也。”

11、翦:“剪”的异体字。《郑笺》:“翦,断也。

大王自豳徙居岐阳,四方之民咸往归之,于时而有王迹。” 12、致天之届:《传疏》:“致天之届,犹云致天之罚耳。”

13、虞:《广雅o释诂二》:“虞,欺也。” 14、敦:《通释》:“此诗敦亦当读屯,屯,聚也。

犹《商颂》‘裒荆之旅’, 裒亦聚也。盖自聚其师旅为聚,俘虏敌之士众,亦为屯聚之也。”

(“裒荆之旅”出自《商颂·殷武》。) 15、叔父:《集传》:“叔父,周公也。

元子,鲁公伯禽也。” 16、宇:《毛传》:“宇,居也。”

17、附庸:《集传》:“附庸,犹属城也,小国不能自达于天子,而附于大国也。” 18、庄公之子:《毛传》:“周公之孙,庄公之子,谓僖公也。”

19、耳耳:《毛传》:“耳耳然,至盛也。” 20、忒(特tè):《集传》:“忒,过差也。”

21、是飨是宜:《郑笺》:“天亦飨之宜之。” 22、尝:《集传》:“尝,秋祭名。

楅衡,施于牛角,所以止触也。” 23、刚:《集疏》:“刚者,犅(刚gāng)之借字。

《说文》:‘犅,特也。牛父也。

’骍刚犹言骍牡。” 24、牺尊:《集传》:“牺尊,画牛于尊腹也。

或曰,尊做牛形,凿其背以受酒也。”《正义》:“将将然而盛美也。”

25、毛炰(跑páo)、胾(自zì):《毛传》:“毛炰,豚也。胾,肉。

羹,大羹,鉶(形xíng)羹也。” 26、大房:《集传》:“大房,半体之俎,足下有跗(夫fū),如堂房也。”

27、保:《郑笺》:“保,安。常,守也。”

28、三寿:《通释》:“三寿,犹三老也。” 29、縢(腾téng):《毛传》:“朱英,矛饰也。

縢,绳也。” 30、贝胄:《毛传》:“贝胄,贝饰也。

以朱綅(钦qīn)缀之。” 31、烝:《毛传》:“烝,众也。”

32、膺:《通释》:“赵注《孟子》曰:膺,击也。”《郑笺》:“惩,艾也。”

《正义》:“惩艾皆创,故为艾也。” 33、承:《集传》:“承,御也。”

34、黄发台背:《郑笺》:“黄发台背,皆寿征也。”《集传》引王氏曰:“寿者相与为公用也。”

35、艾:《方言》卷四:“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叟,亦谓之艾。”

36、眉寿:《郑笺》:“眉寿,秀眉,亦寿征。” 37、岩岩:《正义》:“泰山之高岩岩然。”

《毛传》:“詹(沾zhān),至也。” 38、龟:山名,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南。

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县南。《郑笺》:“大东,极东也。”

《集传》:“荒,奄也。” 39、同:《通释》:“诸侯殷见天子曰同,小国会朝大国亦曰同。”

40、凫(扶fú):山名,在今山东皱县西南。绎:山名,也作“峄(益yì)”,在今山东皱县。

2. 诗经中: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不亏不崩,不震不腾”出自《诗经 鲁颂 駉之什 閟宫》。

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翻译】保卫王朝东方国土,鲁国实为诸侯之长。山不缺损也不崩溃,水不震激也不动荡。有上中下三寿比并,犹如巍峨峰峦山冈。

此句通过描述鲁国的山和水都是四平八稳,从而来显示鲁国的强盛。

这首《閟宫》 以鲁僖公作閟宫为索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表达诗人希望鲁国恢复其在周初时尊长地位的强烈愿望。

3. 诗经中最美最长的一篇

最长。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豳风》是豳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

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栒邑,邠县一带。这一工区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

4. 鲁颂三篇说明

閟宫赏析:此诗以鲁僖公作閟宫为索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表达诗人希望鲁国恢复其在周初时尊长地位的强烈愿望。

閟宫,亦即诗中提到的“新庙”,是列祖列宗所在之处,也是国家的重要场所。《左传·成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

祭祀固然各国都有,但在极为注重礼制的周王朝,诸侯国由于地位不同,宗庙祭祀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和周王室相同,否则,就是僭越。然而鲁国却是一个例外,《礼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

这是鲁人引为自豪的。诗中所叙祭祀,则正指此事。

诗一、二、三章叙述了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鲁国的建立,并不是纯粹介绍民族历史,赞美所有先祖的功德,而是突出两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以说明祭祀他们的原因。至于诗中提到的其他人,则只是陪衬而已。

后稷是周民族的初祖,为姜嫄所生,其出生有一些神话色彩,《大雅·生民》记载较为详细。诗写到这些是因为姜嫄有端正的德性,但主要的却是体现后稷的不凡与神异,和《生民》诗的用意一致。

后稷的发展农业,固是上天赐之百福,更和他个人受命于天分不开。以下叙述太王、文王、武王,重点在于灭商,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而文王、武王“缵太王之绪”,“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发展线索极为清楚。

关于周公功绩,诗中没有明载,但“(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分明见出周公于建周有大功劳。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辅武王,衅社,告纣罪于天及殷民。”周公在灭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虽位极人臣,却不能和天子并提,故诗人用比较隐晦的方法突出了周公的功绩。

第三章末诗人写道:“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又说:“周公皇祖。”

诗意就豁然明朗了。“周公皇祖”之“皇祖”,郑玄以为伯禽,朱熹谓为群公,皆误。

明指周公,倒文以协韵耳。建国之初,鲁国是诸侯中第一等大国,土地之大,实力之强,在诸侯中罕有所匹,故伯禽时,曾有过赫赫武功,《史记·鲁周公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

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肹,作《肹誓》,……遂平徐戎,定鲁。”在定鲁的过程中当还有许多武功,但载籍残缺,事已不传,只能是想像了。

伯禽治鲁,更重文治,颇略武功,所以鲁积弱凌夷,到僖公时代,由于内忧外患,在诸侯中的威信日益下降,连僖公本人也只能靠齐国的势力返回鲁国。不过,僖公即位之后,确也做了一些事情,除礼制上恢复祭后稷、周公以天子之礼外,也频繁地参加诸侯盟会,对外用兵,以逐渐提高和恢复其应有的威望,仅以《春秋》经传来看,公元前656年(僖公四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侵蔡,伐楚;公元前647年(僖公十三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淮夷病杞故;公元前644年(僖公十六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而《泮水》诗中更有“在泮献功”之事。诗人对此都进行讴歌,叙述鲁公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戎狄是膺”是北部边境平安,不受侵扰,“荆舒是惩”则指僖公从齐侯伐楚之事。“泰山岩岩”以下,写鲁国疆域广大,淮夷、徐宅、蛮貊、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

因为此时鲁国对淮夷用兵最多,成绩最大,故诗人一再言之。大致鲁国在以后的发展中,初封的土地或有损失,而此时又有所收复,故诗曰:“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

从全诗看,诗人着重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反映出鲁国光复旧业的成就,而又统一在僖公新修的閟宫上,閟宫之祭本是周王室对鲁国的特殊礼遇,同时诗人又认为鲁国的种种成功也来自那些受祀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这样,诗的末章又描写作庙情况,和“閟宫有恤”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閟官》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分十章(《毛诗》原分八章,朱熹《诗集传》分九章),三章章十七句,一章章十六句,一章章九句,三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共一百二十句。

各章之间,意义相互连贯,前后叙述僖公作庙,并以奚斯作颂结束全诗。中间写祖先功德、僖公祀祖、僖公武功及家人群臣情况,同时穿插了对僖公福寿的反覆祝颂,而其中六个“俾尔”句型分置三处,使本来恢宏的气势更起伏跌荡,如钱江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在语言方面,极铺张扬厉之能事,叙事细密,写秋尝则“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騂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各种祭品,各种容器,一一陈列,以显出其规模之盛大。

写鲁公军旅则“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

威武的戎装,精良的武器,体现军队无坚不摧的士气。此外,“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徂来之松,新甫之柏”等以繁密的语言组成排比整齐的句子,也为增加诗歌气势起到推助作用。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指出该诗对于汉。

5. 滕文公问为国 翻译

一)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ز谓齐景公曰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②:‘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成ز对齐景公说:‘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说这话的)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二)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滕定公去世,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再治办丧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然友到邹国去请教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孟子说:“这不是很好吗!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应该尽到自己的心意去办的事.曾子说过:‘父母在世,以礼侍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可以说是孝子.’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三年的服丧期,穿缝边的粗麻布丧服,喝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然友回国作了汇报,太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宗室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没有谁实行过这种丧礼,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谁实行过,到了你身上却要违反传统,那不行.况且有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又说:‘我们(的做法)都是有所继承的.’”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太子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讲求学问,喜欢骑马驰骋,比试剑法.现在宗室百官都不满意我,担心我不能竭尽孝道办好丧事,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然友反命. 然友返国后作了汇报.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太子说:“对,这的确在于我自己.”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于是)太子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来观看葬礼.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三)滕文公问为国. 滕文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②:‘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说:“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松劲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绳搓好;赶紧上房修屋,就要播种百谷.’老百姓中形成这样一条准则,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却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上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鲁颂閟宫故】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