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谋篇布局、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塑造形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等方而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2.选择题。给出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若干选项,要求选出鉴赏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有时也采用多选的形式。这种题型通常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
3.填空题。要求填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圳练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总结和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只有把占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条日和作用熟记于心,做题时才能做到准确迁移。例如,【2010·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定林》,其第一小题是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只要平时在诗歌的修辞手法方面做了充足的储备,并准确地运用迁移的方法,孰不难看出诗句中的五和月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都是以人写物.赋予了五和月以人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设题和答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平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些规律,并进一步归纳出基本的答题模式。这样,考试时就可套用模式,从而省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意象(特点).表现(抒发、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例如,【2010·山东卷】考查的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就可以套用 上述的基本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风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审清题干要求,精心设计答案
试题中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明确问的是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要根据问题作答。作答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诗歌的原字原词.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稍微加以改造(即意释),同时要适当使用鉴赏术语,力求语言准确、优美、生动。例如,【2010·全国卷I】考查的是刘孝绰的《咏索蝶诗》,其第二小题第二问是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题干的要求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未要求分析为什么。因此,做题时只要答出托物言志就可以得分。再如,【2010·天津卷】考查的是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同一首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也有多种。因此,在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立足于全篇,从整体上把握,要弄明白全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哪此又是主要的;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于法等多个角度明确所运用的表i^技巧。这样.在做题时,才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例如.【2010·安徽卷】考查的是杜甫的《岁暮》,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仔细分析全诗,可以看出本诗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叙进、捕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直抒胸臆;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借代、用典等,表述时根据题甘要求抓住最重要的点解答即可。考点分析考点一: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就是为了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于段。诗歌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说明般不用。
考点二: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考点三: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使表达收到准确并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运用的语言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古代诗歌常川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
感、对偶、排比等。
一、音律手法 1、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单纯词。
如,“澎湃” 2、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单纯词。如,“窈窕” 3、叠声,两个读音相同的单纯词。
如,“寻寻觅觅” 注:单纯词,即两个字单独没有意思,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思的词。二、修辞手法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⑵一语双关: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5、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象征:如,“红豆生南国”。7、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9、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10、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1、反复: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12、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表现手法 1、留白:⑴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节。如,《十五从军征》省略了主人公从军的过程,集中叙述了他归乡后家中的荒凉景象。
⑵摘取几个画面,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丰富的内涵。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雨骤》⑶两个主人公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即“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如,《琵琶行》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省略贬谪以前的事,详叙如今的境况。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设悬:在议论、抒情时,迟迟不说破,反复渲染,设置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
如,柳永《蝶恋花》。4、落笔对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⑴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柳永《八声甘州》。
⑵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
5、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如,刘皂《渡桑干》。
6、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如,韦庄《菩萨蛮》。
7、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8、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韩愈《春雪》。⑵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
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13、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如,汉乐府《怨歌行》。
1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诗人远眺黄河,思接天际,才迸发出“天上来”的妙想;接着诗人又顺流东顾,目送黄河,想到黄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强烈,更直接,更形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的一生浓缩在朝暮之间,从而表现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主题。
诗人连续使用呼告〔“君不见”〕的修辞手法,更添说理气势,感情色彩十分浓郁。同时写黄河之水用了扩大夸张,写人生旅程用了缩小夸张,使人更觉光阴之宝贵,岁月易流逝,功业更难就,自然引出下句。
古代诗歌常用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比喻就是打比方,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姬畅灌堆弑瞪鬼缺邯画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64-01 摘要:让学生独自鉴赏诗歌时,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抒情手法。在此,结教学经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诗歌;抒情手法;探讨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诗歌里的抒情手法,尽管我们从理论上已经给学生作过区别,甚至强调过几遍,但让学生独自鉴赏诗歌时,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抒情手法。在此,结合教学经验与大家作点初步的探讨。
诗歌的抒情手法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又可说成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有四种常见的抒情手法,即即景抒情、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借物抒情。对于直接抒情手法与间接抒情手法的辨识,只要给学生作一次区别,举一两个实例,学生就能准确把握了。但间接抒情里的四种手法,要让绝大部分学生准确把握,光从理论上作区别,其效果并不见得就佳。然而作为知识,学生必须正确掌握,不能含而混之,况且高考对学生抒情手法的考查命中率也较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得探讨和总结,寻找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三则关于介绍和区别四种间接抒情手法的资料。
一、最近几年来的许多复习资料常常只对这四种抒情手法作概念介绍,再加一两个实例稍作鉴赏分析。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高考》一书就是这样给学生介绍的:
1.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附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毛泽东的《沁园春
古诗词鉴赏怎样判断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
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卖炭翁》中就用了白描的手法。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