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望》
[金]周 昂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周昂(? -1211),字德卿,河北西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二十四岁擢第中进士,任南和主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因诗坐谤讪罪,谪贬东海十余年。
作者这首《晚望》诗,与众多边塞诗一样,具有一种苍凉的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这首诗,意境深远,放眼望去,烟笼树林,烟水沙细,远山苍苍,夕照人家,此情此景,多么绝美而壮阔!
有谁解得诗人意?眼前这景色,就是一首绝妙的诗,而云边数点鸦,实际上是大雁,又给诗画抹上了动感的色彩。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一是大雁给作者予以源源不断的遐想;而作者,也赋予大雁知“诗人意”的灵性,可谓意、景交融。
这“数点鸦”,也含有不尽之意,似乎云鸦牵动了内心深处的丝丝惆怅。
小题1:花间。(2分)“脉脉”、“悠悠”既写点出了时间也写出了夕阳余晖下江水悠远的景象,此外这句还暗示了她的心情,脉脉一词正暗合了她对他的脉脉之情,而水悠悠又象征着他一去不复返之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梳洗”在晨,“斜晖”临暮,(2分)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脉脉”、“悠悠”用叠词写景,景中有情。要分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题目已经明确提示了要“联系全词”,全词写主人公实际上有个时间过程,情感也有个酝酿过程。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
故国已成一片遗迹废墟,
登临高处想重拾旧游的心情(却不得)。
千年流水悠悠,带走多少人事变幻、悲欢离合!
鸿雁鸣声阵阵,昭示着天色已晚,
荆门处,秋色染满树梢。
远方阴云不雨,凝结不散如我的心情,
在此遥望,那丝丝缕缕,尽是我剪不断的乡愁。
《太阳船》
作者:吴望尧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划来只镀金的巨船,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
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
或停靠于云的海岸,
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
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
船上却焚起了大火,
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作品赏析】
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了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宇宙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扩展资料
吴望尧的主要作品:
诗集 ——《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
散文集 —— 《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阳船
小题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小题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意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物象、景象三类。所谓人物形象,一是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指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谓物象,即诗歌中所吟咏的主要事物的形象,咏物诗中所刻画的都可归为物象。所谓景象,是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所运用的景物形象。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1、意象特点分析类题目。一类是物象特点的分析,一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外在的形象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一类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此要把握诗中的能表现其形象或品格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与概括。2、意象内涵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有所了解,二是要对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把握。二者结合,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3、意象作用分析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具备下面几种意识,即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想准确把握诗歌意象,离不开长期积累。许多意象在传统中已有了相对稳定的内涵,只有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我们才能对其有更准确的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内容。其中,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中的重中之重。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有两种表现的方法: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本题中诗人属于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诗人没有在诗歌中直接流露感情,而是用“总是秋”说自己看到的都是秋,并没有具体说明秋是什么。那么秋这一具体意象就使诗人的情感含蓄而又间接流露了出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