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对诗经中风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2-08-01 18:02:31

1. 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各是什么意思

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诸侯国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贫民,也有个别贵族;主题多是情歌和表达对生活的哀怨;一般在田园、山野歌唱;个人唱或男女对唱。相当于现在的民歌 雅,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正统音乐,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主题广泛,有赞美、有讽刺、有抒情,但没有情歌;文人雅士相聚时唱和的音乐。

颂,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作者应多为专业人士;主题为赞美统治者的功德;多在高堂大庙中演唱,在演唱时配有舞蹈。

“赋、比、兴”是学者总结出的《诗经》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就是比喻,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2. 诗经中风最出名的一篇

Joanna奋 :你好。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诗三百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经》开篇【乾、坤】,《诗经》始于《关雎》,《书经》始于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各是什么意思

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诸侯国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

作者大多是贫民,也有个别贵族;主题多是情歌和表达对生活的哀怨;一般在田园、山野歌唱;个人唱或男女对唱。相当于现在的民歌 雅,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正统音乐,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主题广泛,有赞美、有讽刺、有抒情,但没有情歌;文人雅士相聚时唱和的音乐。颂,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作者应多为专业人士;主题为赞美统治者的功德;多在高堂大庙中演唱,在演唱时配有舞蹈。

“赋、比、兴”是学者总结出的《诗经》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就是比喻,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4. 古代诗词中风后一词有何典故

《史记》卷一《五帝 纪“(黄帝轩辕)举风后、力牧、常 先、大鸿以治民。”

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 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梦大风 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

垢去土, 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 海隅,登以为相。”

风后,为传说中黄帝之名相,黄帝因梦占卜而求得之。后以之作为称喻名相之典。

唐•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其 一轩皇用风后,傅说是星精。”唐•杜甫《可叹》:“吾辈碌碌饱饭 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5. 诗经里的<;式微>;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解: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君主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原始》)。

温馨提示:
本文【对诗经中风的理解】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