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里对茶的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8-01 18:00:48

1. 《诗经》中有关“茶”的句子有哪些

《诗经》中先后有七篇写到“茶”,原文和译文,如下:

1、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释义:苦人不觉茶菜苦,就好像荠菜回味甘。

2、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诗·围风·七月》)

释义:采来苦菜又砍柴,农夫生活难温饱。

3、周原瞧膝,堇茶如饴。(《大雅·绵》)

释义: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菜苦菜像饴糖。

4、出其圈阅,有女如茶;虽则如茶,匪我思且。(《郑风·出其东门》)

释义:信步走出城门外,游女熙熙如茅花。虽然游女如茅花,可惜不见意中人。

5、予手拮据,予所捋茶。(《国风·豳风·鸱鹗》

释义:我手操劳已麻木,我采白茅把巢补。

6、其铸斯赵,以薅茶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周颂·良耜》)

释义:手持锄头来翻土,茶蓼杂草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

7、民之贪乱,宁为茶毒。《大雅·桑柔》

释义:百姓如今思作乱,宁遭茶毒亦甘心。

2. 古诗解释《茶》

你可以跟这位外国朋友这样解释:

宋代的喝茶方法非常特别,不同于前期的唐,也不同于现在。

唐时流行煎茶,现在是泡茶,但是宋代流行“点茶”。

所谓“点茶”,通俗一点说是这样的:

把茶饼炙烤,用石碾迅速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箩筛过,形成茶叶粉末。

正式点茶时,将茶叶粉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同时用茶匙在碗中用力搅拌,使得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状茶液,表面呈现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满碗面。

同时宋人就会根据茶液水痕“斗茶”,这里不多说。

但是可以看出,乳状越浓越是好茶。

林逋的这首诗就是对这种饮茶习俗的反映。

“石碾轻飞瑟瑟尘”一句中,“石碾”就是指用来碾茶饼的工具,“瑟瑟尘”就是说碾出的茶粉像是尘雾一样轻轻的飞扬,“瑟瑟”就是形容烟尘飞扬的样子。整句话就是描写了茶粉的制作过程。

“乳香烹出建溪春”一句中,“乳香”当然就是指点茶中茶粉形成的乳状的泡沫,乳白色像是奶一样,仿佛可以闻到乳香。“建溪春”是指建茶,也就是产于福建的一样名茶。整句话就是描写了点茶这一十分惬意和享受的过程。

三四句“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世间绝品”就是指建茶,“人难识”就是说建茶不被世人所赏识。“茶经”就是指唐代的茶圣陆羽,“古人”就是陆羽。

这两句就是赞美建茶是世间绝品,可惜世人并不知道,甚至唐代著名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都没有对建茶表示赞赏,所以作者林逋一边享受这世间绝品的建茶,一边轻轻遗憾这玉液琼浆不能被古人和当时的人们所赏识。

其实对多少对陆羽是有一点误解的,因为在唐朝陆羽的那个年代,建茶还不是十分有名,所以陆羽只是稍微的提到建茶,而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和解释,陆羽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的解释可以吗?原创哦

3. 古诗解释《茶》

参考一下。

注释:宋代是建茶崛起之时,林逋的这首《茶》诗,是咏建茶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点出了宋代饼茶的特征。

第二句“乳花” 描述了宋代的点茶法。三、四句赞美建茶为世间绝品,可惜茶圣陆羽不识此茶,诗人因此会在闲暇之时面对《茶经》发出感叹。

明万历本《林和靖诗集》还在末句注云:“陆羽撰《茶经》而不载建溪者,意其颇有遗落耳。”这是对陆羽的误解,因为建茶在唐代尚未名世。

实际上,陆羽在《茶经》“八之出”结尾处还是笼统地提到建茶的:“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甚佳”。这样记载偶尔得之又不是很有名气的建茶,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闲对茶经忆古人”是茶诗中不多的名句之一,除了表达感叹之意,也可理解为诗人对陆羽撰写《茶经》的无限怀想,怀念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巨大贡献,引发无穷遐想。并且诗中有画,诗中有文,常常被画家和作家用作茶画和茶文标题。

这首诗是诗人的组诗之一,《茶》只是小标题,主标题为《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与卢仝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样,也是好友惠茶引发了诗人的诗兴,可见茶和友情是引发诗兴的灵丹妙药。

“闲对茶经”说明《茶经》是林逋的藏书之一。在另一首《深居杂兴六首之二》中,诗人也写到了《茶经》:“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寄茶经。”

有《茶经》相伴,诗人因此能写出这首著名茶诗。

4. 说文解字 茶的解释

《尔雅·释草》——荼,苦菜。

“茶”字最初写作“荼”,指的是一种苦菜,现在的“茶”字是由“荼”去掉一横演变而来的。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

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

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5.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荼”总共出现了几次

《诗经》中的“荼”字,是指茶吗?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

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茶,以供丧事,取其苦也。

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议论纷纭之处,实是多如河沙。

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定,我们还得返回其始,从《诗经》之文本研究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诗经》的产生年代与茶事活动出现时间之比较 关于《诗经》产生的年代这一问题已在文学史研究界得到一致的认同,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时候的作品。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发轫之作也只能是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那么再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茶”进入世人生活的年代。

撇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不说,因为有众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充当论据使用,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西周初年时茶已用作贡品,人们视茶为珍贵、稀有之物才会把茶作为贡品。

那么在此之前,把茶作为用来祭天、祭神、祭祖的祭品也是合利情理的。随着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信将有更多的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

那么,也就是说,在《诗经》创作之前已经有了茶的身影在中华大地飘荡。二、《诗经》流传的区域范围与茶文化传播范围之比较 研究者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诗经》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这可以从《诗经》的内容分类上看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风”又分为十五国风,绝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一带民生的歌谣反映。

而“雅”则是周王室都城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文学反映。“颂”就更不必说了,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词。

所以说《诗经》主要歌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而茶事活动,则产生于南方的巴蜀之地。

在当时而言,这一区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蛮荒之地”。因而有的学者以此为据,认为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当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诗歌篇章的。

而《诗经》当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事实上,虽说巴蜀山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就业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然,当时传入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菜肴一类的食用之物,而并非是品饮之物。

那要等到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并非茶叶产自巴蜀,就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就没有茶事活动。三、《诗经》中有关“荼”字诗句的解读 前已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经过翻检,找出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有七首。下面分别根据《诗》学研究专家之言,按照“风”、“雅”、“颂”的顺序进行解说。

1、《邶风·谷风》,这是弃妇自叙悲怨之情的诗。诗中写被弃情节,出自故夫喜新厌旧,不说故夫相待之薄,却说待新婚之厚,言外隐照。

对于治生持家之道,低回呻吟,几不成声。一旦生活好转,反被遗弃,可见故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对她是绝情负义的。

其中有“荼”字之诗句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句的大意是指:被赶出门步子慢,心里有恨气难散。路并不是那么远,你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儿苦,比我痛苦荠还甜。新婚快乐迷着你,更比兄弟还缠绵! 此例之“荼”,一般释为“苦菜”。

因毛传载:“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句:“堇荼茂兮扶疏。”

清代曹寅《和孙子鱼食荞诗寄二弟》之二:“平生哺餟意,未改茹园荼。”荼荠皆菜名。

荼味苦,荠味甘,因以两者对举而成比较。故又有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2、《郑风·出其东门》,这是写一个青年的爱情是专一的,虽说东门游女如云,也不能打动他的心,转移他的目的,他还是深深地爱着那位“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其中有“荼”之诗句为: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耳。缟衣茹芦,聊可与娱。

诗句的大意是指: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此处之“荼”,指茅、芦之类。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里对茶的解释】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