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的是夏季的荷塘美景: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思是: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
全部的意思: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芙蓉】的别名。《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洪兴祖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唐王维《临湖亭》诗:“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清唐孙华《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一:“三径林香穿竹树,一池波影漾芙蓉。”2.木莲,即木芙蓉。落叶大灌木,叶大掌状浅裂,秋季开花,花大有柄,色有红白,晚上变深红。可插枝蕃植,供观赏,叶和花均可入药。隋江总《南越木槿赋》:“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宋宋祁《木芙蓉》诗:“芙蓉本作树,花叶两相宜。慎勿迷莲子,分明立券辞。”清梁绍壬《两般
【脸】《集韵》《韵会》居奄切,音检。《集韵》颊也。《韵会》目下颊上也。又《广韵》七廉切《集韵》千廉切,音韱。《广韵》也。《齐民要术》羹臛法,有脸羹。又《博雅》脸,也。《释文》脸,七潜切。又《广韵》力减切《集韵》两减切,音溓。义同。
【两】〔古文〕《唐韵》《正韵》良奖切《集韵》《韵会》里养切,良上声。《说文》再也。《易·系辞》兼三才而两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联系不散,有九事也。又《韵会》匹也。《左传·闵二年》重锦三十两。《注》三十匹也。又车数曰两。《后汉·吴祐传》载之兼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又《玉篇》二十四铢为两。又《鸡林类事》四十曰麻两。又《史记·平准书》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又《南史·齐和帝纪》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两。又《唐韵》《集韵》《韵会》力让
【边】〔古文〕《集韵》《韵会》《正韵》眠切,音编。《玉篇》畔也,边境也。《礼·玉藻》其在边邑。《注》边邑,九州边鄙之邑。《左传·成十三年》荡摇我边疆。又《正韵》旁近也。《前汉·高帝纪》齐边楚。又侧也。《礼·檀弓》齐衰不以边坐。《疏》丧服宜敬,起坐宜正,不可著齐衰而偏坐也。又边璋,半文饰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边璋七寸。又姓。周大夫边伯之后。南唐有边镐。《说文》作。汉典考证:〔《左传·成十三年》摇荡我边疆。〕 谨照原文摇荡改荡摇。考证:〔《左传·成十三年》摇荡我边疆。〕 谨照原文摇荡改荡摇。
【开】〔古文〕《广韵》苦哀切《集韵》《韵会》丘哀切,音侅。《说文》张也。《广韵》解也。《韵会》启也。《尔雅·释言》辟也。又《五音集韵》通也。《易·乾卦疏》亨通也。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又发也。《礼·学记》故君子之敎喻也。开而勿达。《注》开谓发头角。《疏》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又释也。《易·乾坤卦文言疏》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书·多方》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又《韵会》条也。又始也。《后汉·冯衍传》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注》开、发,皆始也。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