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心志所在,在内心为志向,发于言表则为诗。情感在内心涌动然后表达在语言上,语言不足以表达,所以嗟叹,嗟叹不足以表达所以以歌咏唱它,咏唱也不足以表达,就会不经意的手舞足蹈(来表达)。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连贯)成为文章(作品)则叫做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古代的君王正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成就孝敬的行为,推崇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因此,诗有六个纲义“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贵族以诗歌教化百姓,百姓以诗歌讽刺贵族,(风)主张文雅而委婉的劝诫,说话的人不会因之得罪,听到的人可以以此为戒,这就是风。在那些王道衰败,礼义荒废而,政教失度,国与政分离,家与(基本的)习俗分离(的时期),是变风变雅(即上文说到的王国之音,即‘非风’)在兴起。王室的史官明晓得失的痕迹,悲伤人伦的荒废,哀叹刑法政治的严苛,吟唱咏颂真挚的情感,来影响他的君主,通达于事物的变化而留恋过去的习俗的,所以变风发自真情,又受礼义的约束。发于情是人的本性;受礼义约束则是先代君王的恩泽。所以,一国的事物,以一个人为中心,叫做风;评论天下的事情,形成四方之风,这是雅。雅,正道也,是论证王政兴废的证据。政有大小(之分),所以有小雅和大雅之别。颂,是在祭祀的时候赞美君王功德给神明知道的诗乐。这就是所谓的四始,诗之义理尽于此。
PS:有个别句子可能不太准确,请楼主参见毛诗序。希望上面写的能帮到你~~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经·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译文:
说话不足以表达意思就用感慨,如果感叹也不足以表达那么就歌咏,歌咏也有不行,不能表达出身体形态所具有的感染力。
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大同》译文 《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楚辞》研究著作。17卷,东汉王逸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官校书郎。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楚辞成书以来的第一部全注本。前16卷注释屈原至刘向的作品,第17卷注释王逸自作的《九思》。关于《九思》注,宋代洪兴祖怀疑是其子王延寿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王逸自作。根据《九思》中“思丁文兮圣明哲”句。“丁”为武丁,“文”为文王,而注竟释为“丁,当也”,看来《九思》注是后人所作的可能性更大。
王逸长于训诂名物,而且籍贯属于故楚,对楚地方 言比较熟悉,注释中多采前人的成说而能有所辨正,抒发新见。每篇前缀有叙文,或加后序,撮其要旨,偶存佚事。所以尽管在释义发微方面不免有汉儒的通病,失之迂曲,但此书仍然是历代楚辞研究者必读的古注本。现 存较好的版本有明夫容馆复宋本17卷,通行的有商务印 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大哥无能 仅此而已
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 人活着如果不重视礼仪,那么就如同死人
3.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
4. 原意: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喻意:利用事物,可以做到自己不能做的事
5. 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6. 文意本是"天作孽还可以原谅,但人作孽却不能原谅"的意思.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
7. "满招损,谦受益"这话出自《尚书--大禹漠》意思是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由会得到益处。它点明了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
8. 【释义】: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10. 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11. 祝您生活愉快,望采纳。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 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 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 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 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 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 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 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 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感悟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