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2006-08-19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伐木》曰:“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这里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这些酒是冬季酿造,春季成品,酒质极好,酒度较高,甘甜醇正,而上等的酒则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所谓白酒。另一类酒工艺极简单,只需发酵一夜即可饮用,仅为解渴,不会醉人,叫做“一宿酒”,所谓甜酒。可以猜测,古人酿酒是由发酵时间长短,选料好坏来决定酒质,无蒸馏工艺,但需过滤。过滤的方法是先将酿好的酒沉淀,然后在器皿上面放个竹筐,里面再放些茅草、艾蒿之类,将酒倒入筐里,便慢慢滤澄,经过滤后的酒装入酒罐中可长时间贮存。酒罐是由圭玉制成。
至于酒器更是种类繁多,参差不等,有木制、竹制或陶制。上讲究的还得说用犀牛角或青铜器制成的酒具。外形有似兽头或兽形,有三足或四足,有圆形或方形,有两耳或提手,有的还有盖并附有小勺。后两种酒器盛行殷、周。而使用时还要因场合而定。各类酒具因制作材料和工艺而异,分别叫笾、豆、爵、鼎等。
饮酒更是其乐无穷,自古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场景。《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诗经通论》认为:“醉以酒,饱以德。饮其酒而醉;受其恩德至多,又如饱餐后之满足。《诗集传》认为:“是以既醉既饱,而福禄之来,反覆而不厌也。”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除夕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饮酒,寓意春风送暖到人间,预祝一年的好运气。饮酒的顺序自少至老,幼的先喝,年龄最长后喝。顾况诗证:“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诗亦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好多好多)
酒文化含义
/s?bs=%BE%C6%CE%C4%BB%AF%B5%C4%C0%B4%C0%FA&f=8&wd=%BE%C6%CE%C4%BB%AF%BA%AC%D2%E5
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2、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晏殊
3、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曹操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5、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7、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19、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
20、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2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
22、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23、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诗词与酒文化 作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而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文学也走过了风雨兼程的几千年。诗词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文学类型,而我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因而我国被誉称为“诗的国度”,我想并不过分。
而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璀璨的诗词篇章里,时时都有酒的踪迹,酒的典故。
而酒文化中也包括着无数的诗词歌赋。也因为有了两者的存在,我们的诗词,我们的酒文化才那么的醉人,那么沁人肺腑。
一、诗词与酒神精神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 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 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而在此基础上,孕育了我国灿烂的酒文化。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对诗词的影响更是从古至今皆渗透其中。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特别是在诗词的篇章中,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钱惟演《木兰花》),“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泪先流”(范仲淹《御街行》)、“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柳永《凤栖梧》)。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词史中俯拾皆是。不仅为诗词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
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
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文学艺术宫殿酒神的出没,使文学艺术之神的巨翅从来没停止过激情的扇动,也为我们浩瀚的诗词海洋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二、诗词对酒文化发展的渗透 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从中闻到浓冽的酒香。饮酒是乐事,但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酿造一点酒并不容易。
所以有了一点酒,往往想到我们的祖先,用作祭祀之用,与神灵共享。清酒既载,驿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祭祀者并不是白白地请吃请喝,而是对神都抱有希望。
水旱风雷,常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在无法主宰自然的情况下,只能向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禾稼丰收,免于饥馑。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
于胥乐兮。”(《鲁颂·有马必》)从春而复,由夏而冬,人们一面披风雪,冒寒暑,不停耕耘,也一面向神灵膜拜,暗暗祝祝寿,然而真正让人们眉开眼笑,饮得安乐,饮得热闹的,当是在禾稼登场的时候。
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是宫廷宴会最为常见的。他们投壶发矢,以决胜负。
《行苇》中对此类多有描写:“敦弓既坚,四金候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胜负既定,欢呼声起,于是以大斗酌酒,互相碰杯,祈祷福禄。即使祭祀,也只是徒具仪式,实际上是让美酒灌满自己的皮囊。
酒是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仅要与神灵“共享”,而且用以招待客人。中华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
有亲朋来访,都要以美酒待客,一者是主人体面,二者是增加欢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争战,“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展于野,千里无鸡 鸣。
”人们的生命,朝不保夕,故感慨良多。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河山,使天下出现大治,就可无优无虑痛饮两杯。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对酒》)人们讲究文明,讲究礼节。
从古到今中国人对酒都有高深的研究。
我国的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女人爱酒,好象有一点让人啼笑皆非,可我却不知从何时起,还就是爱上了酒。
也许是因为古人的诗词很多总是和酒有缘吧,而我很爱古诗词。我爱古诗词的狂放、豪迈,大气。
我爱古诗词的婉丽、柔美、含蓄。我爱古诗词的潇洒超逸、清丽妩媚。
古诗词中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壮志和对时代的感慨,那真的是让人感到回肠荡气,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古诗词中那奇秀清逸的乐章雅丽清新,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深挚感人,都使我深醉其中! 特别钟爱的是:古人所作与酒相关的诗词,古往今来写酒的文章不少,动人心扉的诗词更多。
我喜欢苏轼作的词:《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词娓娓道来,我似乎看见东坡居士,路经黄州,酒店小饮,醉倒桥边芳草地,醒来看见清溪绿柳,还以为到了天堂,感慨之余,在桥柱上留下这美丽的词章,呵呵,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再看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阳春三月,居士前去沙湖道中遇雨。
身边没带雨具,同行的人皆现狼狈,唯他独自不觉。只感到春风吹醒醉意,微冷。
用“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精典之词,表达了他一生的豪迈气概。春雨潇潇、天已遂晴,故用“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当时的情景! 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等词更是流芳千古的千古绝唱。因我喜欢他的词,我有一个笔名“诗酒趁年华”就出自他的词中,哈哈,就算是盗版了! 酒,对于东坡居士来说,就是他一生的嗜好,东坡狂放之时他要喝酒,醉酒后写下“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悠悠闲闲时他要喝酒,醉酒后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诗兴大发时他要喝酒,醉酒后写下“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我想如果没有酒,苏轼的诗文一定会少了几分狂放、豪迈、大气。
也许就不会是那个超凡脱俗,潇洒飘逸的东坡居士了。放荡不羁柳永更与酒结缘,“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他的词风别具一格,是脍炙人口之作流传极广。豪放的辛弃疾,他对酒更是情有独钟,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一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写尽了一个将军的忠义,也说出了酒后心中的悲凉。易安居士的《声声慢》更是渗透着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一生多有不幸,夫君明诚病死以后,境遇孤苦。愁怨之时以酒为伴。
谁又说女儿不可贪杯? 白居易是位大酒圣。他的一生以狂饮著称,他作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寒冷的飘雪之夜,读了这首诗,还真的让人产生管他红酒白酒,都来畅饮一杯的强烈欲望。
在月明星光闪烁之时,想想李白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朋友,是不是很想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那唐朝和诗人一起去“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呢? 白朴在他的元曲中吟唱“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呵呵,对元曲不甚了解,顺手盗来几句。以助酒兴。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都流淌着一股酒的香气。
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人乐仙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事事皆因有酒而快乐。
陶渊明的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他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颂,他赋“归去来兮,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呵呵今朝有酒今朝醉,才不管他是不是四壁萧然家!这就是陶渊明的风格!!…… 酒与词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生活,全书305篇。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写饮酒时的心情的竟达到48篇,占总篇幅的15.7%。这足以反映酒对诗歌的浸润已经相当广泛。《楚辞》写酒虽然不如《诗经》那么多,但更多的是对酒的赞赏,对醉酒的渲染!反映出当时楚国酒文化已具备相当的水平。
南《楚辞》北《诗经》,诗的源头,就与酒结缘,从此,酒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艺术。
诗歌节选:
清酒既载,(马辛)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大雅·旱麓》
或献或本酢,洗爵奠口。
口口以荐,或燔或炙。
嘉肴脾口, 或歌或口
敦弓既坚,四金候既钧。
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大雅·行苇》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九歌.东皇太一》
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
——《九歌.东君》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又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在中国,从远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在中国文化漫长发展过程中,诗依从文学而出现,在其他文学样式尚处于胎眠时期,诗就在人们精神劳动中脱颖而出。诗是概括生活,浓缩语言,凝炼真情,富于内在,旋律优美的文学样式。她为时代脉搏跳动,是人们精神世界最敏锐的触须。以诗的总体而论,她是人类进入文明的象征。在人类精神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里,她对哲理、道德、文学、美学进行广泛而深远的探索,从中凝聚、提炼诗的真谛。
诗的广义被人们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美学代名词,如论述到古代的灿烂文化,泛称为诗;谈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辉煌的历史,称为史诗。推而广之,赞美大自然中的山川江海,以至于事物、境界、语言、品德、情操,都冠之以诗。
酒,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含糖的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变成酒精,再加其他物质进行勾兑,便成为各种香型的酒。大自然不停地运行,某种物质由于天气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诸条件在适合演变规律之下,天然地造化出酒。中国早年就有“猿猴造酒”的传奇之说。无独有偶,法国也有鸟类造酒的传说。这就证明,酒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由于各种条件符合酿成的必然,于是就出现了酒。人类,在自然规律的启迪下,发现酒,进而自觉地酿造酒,这是顺理成章的行为了。
关于酒,在中国的出现,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之说。从历史年代推算,仪狄在前,传说她是舜的女儿,与禹同时代,而杜康是西周之后的春秋时代的人。可是,在我国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樽、缶、杯、斝等形状古朴的新石器时代酒器;从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如甲骨文、金文中“酉”字形状的陶罐,这种陶罐距现在约有七千余年;从山东大汶口遗址也出土了大量樽、缶、杯、斝等盛酒的陶器。由此证明,早在仪狄时代的四千年前,中国不但有了酒和酒器,而且饮酒已比较普遍了。
从远古起,在中国,诗与酒就交融在一起。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之为“鹿鸣宴”。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古代饮酒诵诗,非常注重礼仪,在《诗经?宾之初宴》篇中有:“饮酒孔嘉,维其令仪”(饮酒是美好的享受,要保持高雅的风度)。
古往今来,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魏晋时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有一半谈到酒,如“试酌百情远,垂觞忽忘天”。
唐代,诗歌大盛,诗人们嗜酒成风。代表人物首推诗仙李白,其中“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是成为诗酒交融的名句。“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的杜甫在为众诗人画像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地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诗仙在《将进酒》中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把酒问月》中唱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杜甫的咏酒绝唱,称著于世。与李白同代的爱酒诗人,先后还有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皮日休等等。从唐代诗人嗜酒,诗歌繁荣,可以看出诗酒交融的盛况。
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饮酒微醉中写成的。无独有偶,北宋时的诗人苏东坡,在山东密州(现诸城),中秋节饮酒,喝到微醉时,诗兴大发,写下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时,诗人陆游曾感慨地咏吟:“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中,摘取点点,可窥豹一斑了。对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的形成,笔者与艾青同志曾探讨过,从史料上看,诗的形成到酒的出现,两者即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
中国诗酒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文化体系。纵观诗酒文化发展史,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诗与酒,相映生辉,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诗人艾青把诗酒交融,比喻为“诗酒联姻,源远流长”。
诗人贺敬之把诗酒交融誉为“诗情如酒,酒意如诗”。
诗人绿原对诗酒从各自的内涵向对方伸延,说:“诗是水中酒,酒是文中诗”。
从古至今,诗酒交融,诗酒联姻的轶闻趣事,脍炙人口,传为佳话,丰富美化了人的感情世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生活,全书305篇。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写饮酒时的心情的竟达到48篇,占总篇幅的15.7%。这足以反映酒对诗歌的浸润已经相当广泛。《楚辞》写酒虽然不如《诗经》那么多,但更多的是对酒的赞赏,对醉酒的渲染!反映出当时楚国酒文化已具备相当的水平。
南《楚辞》北《诗经》,诗的源头,就与酒结缘,从此,酒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艺术。
诗歌节选:
清酒既载,(马辛)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大雅·旱麓》
或献或本酢,洗爵奠口。
口口以荐,或燔或炙。
嘉肴脾口, 或歌或口
敦弓既坚,四金候既钧。
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大雅·行苇》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九歌.东皇太一》
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
——《九歌.东君》
给你一片范文,字数要大于800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