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宋·陈蒙)
野店杏花红满枝,江南天气早春时。青山笑我来何晚,白发催人老不知。
云窦雪消龙涧满,星坛树偃鹘巢危。明朝欲尽登临兴,还赴云间羽士期。
湖光山色楼口占四首(并序)
其一(元末明初·顾瑛)
天风吹雨过湖去,溪水流云出树间。楼上幽人不知暑,钩帘把酒看虞山。
同诸君泛虞山下二首
其一(明·王世贞)
不尽青山色,维舟雨后看。闲云流几上,飞瀑散林端。
游女千花暝,狂歌万竹寒。未须疑酒盏,吾岂任衣冠。
同诸君泛虞山下二首
其二(明·王世贞)
鼓柁江南遍,兹游颇更雄。天疑破柱刹,山似逐推篷。
吹笛泉声外,披襟雨色中。前溪正宛转,不必念途穷。
1、尚湖的青山绿水令人惊叹与神往。宽广的湖面与十里虞山山水相映,风景秀丽,让人们心旷神怡。环湖长堤横卧湖中,七个洲岛点缀其中,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一眼望去,外湖烟波浩渺,内湖碧波连连,水天共色,美不胜收。如果你来到这儿游玩,就可以与大自然进行一次亲密接触,让平日的烦恼烟消云散。
2、尚湖里有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牡丹花园,美丽的牡丹花有着很多种颜色,黄的、紫的、粉的、白的……,一簇簇、一片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走近一闻,一股诱人的芳香扑鼻而来,真是妙不可言啊!
3、姜尚手执钓杆端坐着,目光望着远方,“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虞山庇护成“福地”。从此,尚湖纯澄得仿佛一面擦亮的铜镜,灼灼清辉,把一座城市映照得遍体通明、惟妙惟肖。在铜镜里,我们看到了常熟福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4、历史文化可以有很多的表达方式,记忆的思维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打开常熟记忆的门扉,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独具魅力的风景:青青虞山,碧水尚湖,水抱山围,和风清唱……凝望湖光山色,我们看到了这片生动风景背后的文化底蕴。
D8享誉世界的尚湖,位于常熟西面,地处虞山南麓,风光旖旎,碧湖掩映青山,可谓是湖光山色,如入仙境。所谓尚湖,是因姜尚在此垂钓,遂改名为“尚湖”。步入大门,眼前敞亮,一块硕大的石碑立在中央,上题《尚湖赋》,描绘了尚湖的美丽景色,丰富了尚湖的书画气息。
D9春日里尚湖的花许许多多,主要有这几种: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绿的……颜色多种多样,好看极了。荷兰的国花郁金香,花瓣把花蕊包得严严实实,像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酒杯。金黄色的迎春花像一颗颗金黄色的小星星,不停地眨者着眼睛。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绿水环城入,青山到县分”,“
“山横秀野东南胜,天接澄湖上下光”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现存多个版本。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 注释: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2、清晨:早晨。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3、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4、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
幽:幽静。5、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6、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7、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8、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9、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释义: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2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
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
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
有《常建集》。扩展资料: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破山寺后禅院。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