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布者:维普网
丝路视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美(中共北安市委党校,黑龙江北安164000)【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商隐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美,其以出类拔萃的文采,不仅能够对诗歌艺术进行有效把握,而且通过对现实生活高度提炼和升华,从而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构思;感情;意境;语言李商隐所创作的诗歌有效的推进了盛唐和中唐的诗歌发展,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深入的对心灵世界进行开拓和表现,而且在诗歌中将非逻辑和跳跃的意象组合,创造了朦朦情思和境界,诗境虚化。对无题诗、咏史读者咏物诗等诗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唐代诗坛在历史长河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李商隐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以其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特色开辟了自己的诗歌宇宙。一、诗歌构思十分严谨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对艺术构思非常注重,即使是一般的题材也能够发掘出新意来。而且李商隐的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人,当时朝政衰落,许多才子都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李商隐作为这个时期的读书人,想着诓世报国,但却屡遭不幸,仕途不如意,这也使其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具有较深的感触,因此李商隐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其所创造的诗歌充分的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创作形式的同时,还通过大胆的尝试有效的将抒情和议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写
《有感》、《重有感》抨击宦官擅权,表现出不寻常的识见和胆略;《寿安公主出降》反对藩镇割据,联系朝政得失作批判性考察;《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的全局来考察唐代政治,是杜甫《北征》之后难得的“诗史”。
咏史诗是他一种特殊形式的政治诗,常以历代帝王甚至当朝皇帝的荒淫误国为题材,或讽求仙,或嘲好色,或贬奢逸。无题诗则是他独具一格的创造,多以男女相思为题材,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意境缥渺。
善于言情,是其根本特征。他较少直抒胸臆,或借环境景物的描绘,烘托情思,或将实化虚(《夜雨寄北》),或造成朦胧意境(《锦瑟》), 但有时会使诗晦涩难懂。
其诗对后来的“西昆体”诗人影响极大,对词也有一定影响。他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又在词采华美上与温庭筠相近,并称“温李”。
传世有《樊南文集》。
李商隐的诗歌:
1、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2、北齐二首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3、茂陵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4、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5、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柳枝五首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pic/1/11866668434857062_small.jpg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生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
早年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原文】: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 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 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 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 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 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 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 宋武帝《 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恨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这道题应该是给孩子用的吧,第一道回答我也在百度找到了,但是太繁琐了。以下是我自己的总结,若是觉得合用,还请给多加点分。俺用心了啊!
按照您给的格式:zd
【这首诗写了】一个人和自己心上专人天各一方却无法相见,心中的思念让他从清晨愁苦到寒夜。无法团圆的爱恋只有寄希望与神佛,期盼能让爱人知道自己的心情【的事情】【表达了】多愁善感的人思念远方爱人【的感情】
呵呵 其实你给的格式 让我总结起来很吃力,若是去掉格式的话 我会觉得方便很多,也能让我更好表达些。就这样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属让你满意。满意的话千万记得多给我加点分啊!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开城二年(837)的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其中七律成就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等也多有名篇警句.他的诗?艳绮丽,幽微含蓄,深情绵邈,寄托高远.善于运用典故和神话传说,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令读者回味无穷.他的散文削直刚劲,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典丽工整,才情富?E,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有较大的的影响.有有《玉谿生诗集》和《樊南文集》。
《无题》的主题思想: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以及极其深切的思念之情。
原文:
《无题》
作者: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扩展资料:
赏析:
《无题》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