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都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当即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尽看长安花。
请回答: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正式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个皇帝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举制度对唐朝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隋唐之前选拔人才的依据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为社会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现在的人才观、教育观来看,你认为科举制有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隋朝。
(2)唐玄宗。
(3)作用: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4)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5)门第高低。
(6)维护封建统治。
(7)考试科目不全,过于片面,形式太过死板等。
该题暂无解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明经、进士: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