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将进酒》——李白(唐)
原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翻译: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2、《过零丁洋》——文天祥 (宋)
原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蜀葵花歌》——岑参 (唐)
原文: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翻译: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直年轻的,不要惋惜床头的金钱。
4、《昔有〈莫恼翁〉曲,予因效之,改为〈翁莫恼〉,聊以调笑云耳》——于谦(明)
原文: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长少年。
翻译:花不能一直盛开,月亮不能一直是圆的,世间万物都有个兴衰的过程,人生也不能一直活在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
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
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
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希望采纳希望采纳。
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
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
宠的曹植。
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他说:
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
相信郭沫若的分析。
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他明确指出:
(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
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
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希望采纳
希望采纳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