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什么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举制强调的这些观念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才识的人通过读书,就有机会进入各级官府任职,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许多读书人把参加科举考试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向往通过科举人仕,实现报效君主、安邦定国,济世救民的理想。
(3)科举制强调,唯有读书高,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文化繁荣下日益衰弱的颓唐之势。
(4)这种情况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腐化的“官本位”思想的形成。这种“官念”至今仍有很多市场。
该题暂无解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明经、进士: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