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叠、思考、交流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再者通过教师演示动态课件及引导,让学生感受圆的对称性;并得出弧、弦、圆心角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圆的旋转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轴对称性;并能运用圆的对称性研究圆中的圆心角、弧、弦间的关系,并能解决圆的简单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更进一步感受圆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景创设:
(1)中秋博饼是我们厦门风俗习惯,博完饼后,怎样把状元饼2等分、4等分、8等分给大家享用呢?(2)根据的是圆的什么性质?(3)你还能将它3等分、5等分┈ 等分呢?(根据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反思:通过等分中秋月饼引入圆的轴对称性,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再者设计(3)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圆的旋转对称性。
二、新课讲解:
问题1:当我们固定圆的圆心,将其绕着圆心O旋转任意一角度时圆有何变化?它说明什么?
反思:让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直观形象,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问题2:将如图中的扇形AOB(阴影部分)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
(1)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比较前后两个图形。
(2)找出相等的角;相等的弦;相等的弧。
(3)你能发现什么?用文字语言表达这一结论。
(4)在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有什么关系?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又有什么关系?
反思:通过设计四个有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思考,都能有所得。
(5)应用:例1如图,在⊙O中,(1)如果AB(︵)=CD(︵)。找出图中具有相等关系的量。(2)AC(︵)=BD(︵),如果∠1=45°,求∠2的度数。
解:因为 AC(︵)=BD(︵)。
AC(︵)-BC(︵)=BD(︵)-BC(︵),所以
根据在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可得
∠2=∠1=45°。
反思:第(1)小题是把课本例题进行变式,此题设计较好,关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圆心角、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弦关系的直接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但学生对弧能进行加减还不理解,教师用线段的加减类比地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较易接受。第(2)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并强调注意推
理的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有理论依据,理由必须是学过的定义、定理或已知,不能主观臆造。)
问题3:如何将一个圆3等分、5等分┈ 等分呢?
反思:通过教师几何画板的平台演示,放“慢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得出要将一个圆 等分,只需将这个圆的圆心角360° 等分即可。
三、达标反馈:
1、如图,在⊙O中,(1)∠B=∠C,说明AB(︵)=AC(︵)
(2)AB(︵)=AC(︵),∠B=70°。求∠C度数。
2、如图,AB是直径,BC(︵)=CD(︵)=DE(︵),∠BOC=40°,求∠AOE的度数。
3、如图AB是直径,若∠COA=∠DOB=60°,找出与线段OA相等的所有线段;与弧AC相等的所有弧。
反思:此组的题目较有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但有照顾到中下生,但好生可能“吃不饱”,难度可加大。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1)圆的对称性:轴对称、旋转对称 (2)圆心角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弦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量中,若有一个量相等,则其它的量两个量也相等。
2、方法归纳:利用圆的对称性和圆心角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弦之间的关系,说明弦、弧、角相等,或可在圆中求一些角的度数,或可将一个圆任意等分等等。
反思:本节课师生及生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思考、发言、交流,利用多媒体劝态演示,使得内容直观形象,再者通过教师点拔,学生掌握较好。当然也存在上些不足之处,如优等生估计“吃不饱”等等。
《圆的对称性》教学反思
从分中秋月饼谈起
-------《圆的对称性》教学反思
新北区实验中学何英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叠、思考、交流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再者通过教师演示动态课件及引导,让学生感受圆的对称性;并得出弧、弦、圆心角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圆的旋转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轴对称性;并能运用圆的对称性研究圆中的圆心角、弧、弦间的关系,并能解决圆的简单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更进一步感受圆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景创设:
(1)中秋博饼是我们厦门风俗习惯,博完饼后,怎样把状元饼2等分、4等分、8等分给大家享用呢?(2)根据的是圆的什么性质?(3)你还能将它3等分、5等分┈等分呢?(根据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反思:通过等分中秋月饼引入圆的轴对称性,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再者设计(3)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圆的旋转对称性。
二、新课讲解:
问题1:当我们固定圆的圆心,将其绕着圆心O旋转任意一角度时圆有何变化?它说明什么?
反思:让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直观形象,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问题2:将如图中的扇形AOB(阴影部分)绕点O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
(1)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比较前后两个图形。
(2)找出相等的角;相等的弦;相等的弧。
(3)你能发现什么?用文字语言表达这一结论。
(4)在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有什么关系?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又有什么关系?
反思:通过设计四个有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思考,都能有所得。
(5)应用:例1如图,在⊙O中,(1)如果AB(︵)=CD(︵).,找出图中具有相等关系的量。(2)AC(︵)=BD(︵),如果∠1=45°,求∠2的度数.
解:因为 AC(︵)=BD(︵)。
AC(︵)-BC(︵)=BD(︵)-BC(︵),所以
根据在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可得
∠2=∠1=45°.
反思:第(1)小题是把课本例题进行变式,此题设计较好,关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圆心角、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弦关系的直接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但学生对弧能进行加减还不理解,教师用线段的加减类比地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较易接受。第(2)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并强调注意推
理的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有理论依据,理由必须是学过的定义、定理或已知,不能主观臆造。)
问题3:如何将一个圆3等分、5等分┈等分呢?
反思:通过教师几何画板的平台演示,放“慢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得出要将一个圆等分,只需将这个圆的圆心角360°等分即可。
三、达标反馈:
1、如图,在⊙O中,(1)∠B=∠C,说明AB(︵)=AC(︵)
(2)AB(︵)=AC(︵),∠B=70°.求∠C度数.
2、如图,AB是直径,BC(︵)=CD(︵)=DE(︵),∠BOC=40°,求∠AOE的度数.
3、如图AB是直径,若∠COA=∠DOB=60°,找出与线段OA相等的所有线段;与弧AC相等的所有弧。
反思:此组的题目较有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但有照顾到中下生,但好生可能“吃不饱”,难度可加大。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1)圆的对称性:轴对称、旋转对称(2)圆心角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弦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量中,若有一个量相等,则其它的量两个量也相等。
2、方法归纳:利用圆的对称性和圆心角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弦之间的关系,说明弦、弧、角相等,或可在圆中求一些角的度数,或可将一个圆任意等分等等。
反思:本节课师生及生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思考、发言、交流,利用多媒体劝态演示,使得内容直观形象,再者通过教师点拔,学生掌握较好。当然也存在上些不足之处,如优等生估计“吃不饱”等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对称性》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圆内的相关概念以及按要求画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分成3块,第一层是认识圆,通过说说生活中的圆,到自己创作一个圆,最后总结出圆这种图形的最大特性就是曲线图形。第二层是,通过教师介绍,了解圆内的相关概念,半径和直径,然后通过画圆感受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了解圆的`其他特性,如:对称性等。
但上下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最后的探索圆的特性没有时间上,第二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学生动手操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三方面,在征求师傅意见后,我又重新修改了教案。
一、。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的物体。提出问题: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和我们以前研究过的平面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后交流后汇报。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圆没有角,这样的感知让学生摸的时候就很容易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际上只要最后总结出圆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弯的,那么,老师就可以总结出圆是曲线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创作圆,只要学生有一种即可,让后让学生介绍。有些学生画出的圆不是很标准,那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画圆的最一般工具是圆规。
二、然后介绍圆内的相关概念,介绍完半径和直径后,可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你发现什么?判断可以同桌相互说,量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这道题中,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有自身的感知后,再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才足够深刻,然后出示两道画图题:1、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再让学生在画圆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指出,圆规两脚间的举例是圆的半径。
三、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括对称轴,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等等。
善于思考和发现比较才有收获,就和圆一样,只有始终如一,才能把事情做完美。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