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二、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解释重点词语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愁:我正发愁。
四、通过字词理解句子含义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
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诗词。
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准备
★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解题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指导读流利
采用抓尾巴游戏、男女比赛读。
三、默读,用词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心境
“愁”(板书)
四、指导学习词的上阙和下阕
抓住重点词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如:郁孤台 行人泪 望
可怜 遮不住 毕竟 愁余 鹧鸪
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这种感情。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现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词境之核心。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甫独立夔州仰望长安。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反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大概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的怀抱,也许会勾起他的志业未就的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哀号吧?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悲凉。
五、配乐范读,学生想象,换角色感悟
六、配乐练读
七、展示读
八、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二、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解释重点词语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愁:我正发愁。
四、通过字词理解句子含义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
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诗词。
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准备
★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解题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指导读流利
采用抓尾巴游戏、男女比赛读。
三、默读,用词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心境
“愁”(板书)
四、指导学习词的上阙和下阕
抓住重点词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如:郁孤台 行人泪 望
可怜 遮不住 毕竟 愁余 鹧鸪
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这种感情。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现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词境之核心。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甫独立夔州仰望长安。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反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大概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的怀抱,也许会勾起他的志业未就的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哀号吧?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悲凉。
五、配乐范读,学生想象,换角色感悟
六、配乐练读
七、展示读
八、总结,布置作业
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介绍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
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但现实又是怎样的。
理想: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
现实:他时用时弃、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小结: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场,却无法囚禁他以身许国的宏愿。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历史给了他一个生命的突口,那就是诗词。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在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南渡之处,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通过这信息,我们明显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
(2)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如果你心里无愁,你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
明确:鹧鸪。词人心里有愁。
提示:联系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
课下注释,鹧鸪的叫声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我们知道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
(2)除了这种情感,我们还可以读出另一种愁——?
----------家国之愁,忧国忧民。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
明确:①中间多少行人泪。(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A、理解“行人泪”
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愁”在无法望长安。(忧民——无法望长安)
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3)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精神?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流。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
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我们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
五、堂上背诵《菩萨蛮》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