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西娃诗歌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2-10-21 04:36:02

1. 西班牙的诗歌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西班牙的文学历史非常悠久,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受西哥特和摩尔人影响较大。

总体来说,西班牙文学表现的是骑士式的欲望和爱情,或是宗教信仰等等。追溯其发展可以看出,西班牙的文学是从中世纪时开始的。

西班牙早期的文学出现在公元10世纪,当时出现的文学形式和西方很多国家一样,是史诗。而流传至今的完整作品只有12世纪中叶创作的《熙德之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史诗流传了下来,只是都不那么完整。不过从内容来看,当时的文学是以赞扬民族英雄为主的。

到了十三、十四世纪的时候,诗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时的西班牙文学受到了不同国家文学的影响,比如阿拉伯文学和意大利文学,这个时候由教士创作的“教士诗”出现了。这种诗歌形式严谨,内容多与宗教相关,代表作有《亚历山大之歌》《阿波罗尼奥斯之歌》等等。

其中的巅峰之作是鲁伊斯创作于14世纪的《真爱诗集》,它的作品形式多样,有寓言诗、抒情诗和叙事诗等等。除了教士之外,宫廷中的一些人也开始了诗歌创作,其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阿亚拉的《宫廷诗歌》。

事实上,在诗歌发展到巅峰的时候,西班牙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很多 其他国家的散文被翻译成了西班牙文,比如《卡里来和笛木乃》等。这个 时期西班牙散文的代表作是胡安的《卢卡诺尔伯爵》。

另外,西班牙最早 的骑士小说《西法尔骑士》也在14世纪出现了。

2. 西汉昭帝时期诗歌特点

前面的回答貌似很专业。

我随便说说。

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沿袭了《楚辞》的特点,以六言,七言居多,内容上也十分浪漫,这在西汉时期非常少见,因为汉朝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经历了先秦散文的崛起后,汉朝风行赋体,因此这两首诗显得十分难得。

第一首《黄鹄歌》,有《诗经》之风,然其意合《楚辞》,描绘了珍惜,代表祥瑞的黄鹄鸟偶然降临都城。小作者细腻得描绘了此鸟的外貌即动作,穿梭于芦苇莲荷之间,十分美丽。另外全诗语言结构多变,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第二首则如一首规规矩矩的“绝句”(此为后来唐朝时概念),作于夜游淋池之时,虽对仗算不上十分标准,亦是佳作。秋风习习,池水涟漪荡荡,芰荷纤纤,银月如洗。

3. 【西汉昭帝时期诗歌特点

前面的回答貌似很专业.我随便说说.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沿袭了《楚辞》的特点,以六言,七言居多,内容上也十分浪漫,这在西汉时期非常少见,因为汉朝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经历了先秦散文的崛起后,汉朝风行赋体,因此这两首诗显得十分难得.第一首《黄鹄歌》,有《诗经》之风,然其意合《楚辞》,描绘了珍惜,代表祥瑞的黄鹄鸟偶然降临都城.小作者细腻得描绘了此鸟的外貌即动作,穿梭于芦苇莲荷之间,十分美丽.另外全诗语言结构多变,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第二首则如一首规规矩矩的“绝句”(此为后来唐朝时概念),作于夜游淋池之时,虽对仗算不上十分标准,亦是佳作.秋风习习,池水涟漪荡荡,芰荷纤纤,银月如洗.。

4. 送元二使安西,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诗歌三四两句充

一二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此诗写的是一种极普遍性的离别。他没有特殊的背景,而有真挚的惜别之情,这就是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5. 泰戈尔诗歌的创作特色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

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

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

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

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

1907年,他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

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

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创作历程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以及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作品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3岁以后,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

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

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1900)。

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

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

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

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

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

6. 与印度诗歌相比,波斯诗歌的特点是具有什么

为您奉上有关资料,请参考: 转载]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 原文地址: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作者:山外闲人 穆宏燕 国外文学,1999.04 [关键词] 伊朗文学 苏菲诗歌 哈菲兹 公元651年,曾经不可一世的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大军所灭, 从此波斯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阿拉伯人在强行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强行推行阿拉伯语,禁止萨珊帝国的巴列维语,致使巴列维语消亡。然而,波斯人并不甘心使用阿拉伯语,随着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舒欧比思潮”(注:“舒欧比”为阿拉伯词,意为“部落”、“种族”、“人民”该词源于《古兰经》经文。

被阿拉伯统治的穆斯林(尤其是波斯人)援引该经文,主张非阿拉伯穆斯林与阿拉伯穆斯林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由此在思想领域形成一股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社会思潮。)的兴起,8、9世纪之交,波斯霍拉桑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达里语”得到迅速推广和传播,乃至流行波斯全境,至此波斯新的民族语言达里波斯语诞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波斯人正是用达里波斯语创造了繁荣灿烂的中世纪文化,从9世纪至15世纪长达六百年的时间里, 波斯诗歌璀璨夺目,经久不衰,著名的大诗人如群山耸立,在东方古典文学史乃至世界古典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浩如烟海的波斯中世纪诗歌中,带有浓厚苏菲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般认为菲尔多西(940—1020)以后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 大多是苏菲诗人或具有苏菲思想的诗人。苏菲神秘主义被称为伊斯兰教的“教中之教”。

这种具有浓厚神秘主义宗教色彩的诗歌在波斯煌煌然统治了几百年的诗坛,并在世界古典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一部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具有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和欣赏的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那么,苏菲思想带给波斯中世纪诗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价值呢?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 11世纪是波斯民众心理重要的转型时期,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乃至情趣爱好都与9、10世纪有较大差别, 由此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心态发生重大转变。

9、10世纪是伊朗历史上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时阿拉伯人对波斯的统治逐渐减弱。

为了摆脱巴格达哈里发的统治,具有一定势力和实力的伊朗贵族在伊朗本土纷纷自立地方王朝,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南部的扎法尔王朝(861—900),西部地区的白益王朝(945—1055), 以及东北地区的萨曼王朝(875—999)。这些地方王朝表面上虽仍臣服于巴格达哈里发,但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各个地方王朝的君主们大力网罗诗人,倡导达里波斯语,积极推行伊朗文化,为恢复民族自信心而为伊朗伊斯兰前的历代帝王大唱赞歌。诗人们歌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歌颂伊朗古代帝王们南征北战、开疆辟土的丰功伟绩。

有志之士们向往建功立业,纷纷效力于各地方王朝;古代勇士们保家卫国的故事四处传播,为人们津津乐道,整个社会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情,形成了一种崇尚勇武刚强的审美风范。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散发着一种激昂慷慨的阳刚美。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菲尔多西的《王书》。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记述了萨珊王朝灭亡以前伊朗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和勇士们勇猛善战的英雄业绩,全书充满了激昂的爱国主义思想,场面恢弘壮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即使其中的四大悲剧故事也表现出古希腊式的悲壮的阳刚美。

这时期的抒情诗都喜歌颂春天,歌颂青春,歌颂一切朝气蓬勃的事物。波斯文学之父鲁达基(850—940)在抒情诗中也吟出豪气干云的诗句:“应去奋勇杀敌,以使敌人心惊胆战;应当慷慨济友,以使朋友解脱饥寒。”

(注:引自何乃英编著:《伊朗古今名诗选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8页。)其《暮年颂》似在悲叹暮年,实际上充满了对青春年少豪爽快乐的赞美。

然而,到了11世纪上半叶,生活于锡尔河下游的一支突厥部落通过多年的征战,建立起萨珊王朝覆灭后第一个统治伊朗全境的政权——塞尔柱王朝(1037—1194)。塞尔柱人是一支游牧部落,其文明程度较低,缺乏统治伊朗这样一个文明大国的经验。

因此,塞尔柱王朝的君主们是靠伊朗人来统治伊朗的,这使伊朗的文化得以延续。但是,对伊朗人民来说,尚未完全独立,又一次遭到文明程度低于自己的异族的入侵和统治,民族自信心遭受重挫,昔日浓烈的骄傲自豪之情逐渐烟消云散。

多年的战乱使人们惶惶不可终日,陷入深深的悲观失望之中。而这时苏菲思想已在伊斯兰世界流行。

这种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宗教思想正好迎合了当时伊朗人民的心理,加上塞尔柱王朝统治者们的大力提倡和扶植,苏菲神秘主义在伊朗迅速兴盛起来。苏菲神秘主义产生于阿拉伯,但使之发扬光大的是波斯人。

在伊斯兰教兴起初期,上层集团和下层教众在物质生活上并无太大差距,是比较平等的。然而到了倭玛亚王朝(661—750)时期,统治集团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费的生活。

这引起了普通教徒的强烈不满,认为他们背弃了对真主的纯洁信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死后上天堂的向往和下地狱的畏惧。

7. 太康体诗歌有哪些特点

太康体诗歌指西晋武帝太康时期的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

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众多的作家都有不少传世之作。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

他们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

总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总风格。不过每个作家仍有独特之处,“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世说新语•文学》)。

其他如张协以造语新颖,“巧构形似之言”著称。左思则在太康诗风中独树一帜。

其诗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气势雄浑,“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不失汉魏遗风。

温馨提示:
本文【西娃诗歌的特点】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