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思乡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次北固山下、商山早行。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2、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3、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扩展资料
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乡亲人, 睹物思人。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思乡诗主要体现为羁旅行役诗,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山早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乡诗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首思乡唐诗:岁月静好,回味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只因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只因生了离别。
一写今天这篇文章,是因为翻到了崔颢的这首《长干行》,与其说是一首小诗,更像一场微电影,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却又感慨万千,意味深长。长干行唐.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在茫茫江水上行船 , 不免有孤寂之感 , 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 ,便满心欢喜,停下船来,公子,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你的家在哪里呢?听您熟悉的声音,咱们或许是老乡。
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她是这样的喜出望外,让人心疼。
颇有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惊喜又无奈后的一笑而过,也有些“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里的琵琶女孤独无依的影子。让人感慨万千。
二有人说,人生有三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的高考已过,洞房花烛夜的那个人可遇不可求,最后唯有他乡遇故知,来的更容易些。
一个人在他乡漂泊,更让人感同身受。若不是身上背着重担,若不是有渴望的远方,谁愿意背井离乡,独自流浪?三有人说:自从上了大学,故乡便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而工作后,故乡便只有短暂的冬。大学在北方,熟悉的生活,没有太多故乡特有的情怀。
后来的工作在南方,面对不太熟悉的口音,不太习惯的饮食,你便会突然渴望此时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因为故乡的声音会让你瞬间有了些许希望。
后来习惯了在他乡的生活,但也习惯了听到熟悉的声音问别人来自哪里,高铁上,公交上,出租上,然后聊上一聊各自的打拼生活,调侃下现状,发两句牢骚,然后继续前行。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四再后来上升到不敢再读乡愁相关的诗词,每年春节,踏上回家的归程,望着窗外的越来越熟悉的景色,便是说不出的心情,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便会浮现出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就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这么久没回来,故乡或许有很大改变吧,当你踏进故乡,看到那熟悉的场景却陷入沉思,碰到那多年不见的人却三两寒暄,一种回味与现实的碰撞,一种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让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成了更多现代年轻人的标配。
五也颇有些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味道。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山河依旧,人事消磨,美好的青春难以永驻,转眼的岁月让童颜黑发转眼衰颓,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叶落归根,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小孩子们却不认识我,问我从哪里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是儿童的淡淡的一问,却成了诗人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看似明白如话,朴实无华,看似十分平静,却已蕴含着深长的苍凉感、不尽的沧桑感慨。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六这让我想起,每次过年回家时,总是有小朋友来我家玩,我拿出特意买回来的糖果,听妈妈一个个介绍,这是我小学同学家的谁,这是谁家的谁?小孩子拿着糖果,不太清地说着“谢谢叔叔”,我笑笑,没有说话。
生活或许就是这样,选择了远方便远离了故乡,留在了故乡,便放弃了远方,似乎二者不可兼得。史铁生说:“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乡。”
或许,现在就回到了故乡吧。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数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杂诗》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秋风引》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
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
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2、高适 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赏析】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3、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
1、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5、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6、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