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 pan shan 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 fu 踝 huai 踯躅 zhi zhu (徘徊) 踟蹰 chi chu 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 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
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
2.词语积累(读音):蹒跚,轮辐,踯躅,撇下
3.海明威及其创作(海明威、“硬汉”、“迷惘的一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比如A同学问B同学:上个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同学回答:“我们去爬山了,真有意思,我们还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给你尝尝?”B显然没有回答A的话,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很显然,他是想让A分享他上个周末爬山的快乐,对于有没有回家这个问题,他不感兴趣。
现代西方语言家认为,对话是有原则的,即有问有答,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显然上述对话没有遵循对话的原则,但这种破坏往往是任务内心真实感情的表现。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运用的,通过破坏对话原则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读课文
学生代表分角色朗读(“我”、老人、旁白)
三、初读小说。关注对话者:了解“视角”。
1.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但我们无法确定二人的具体身份。你能否依据文本内容对他们的身份作一点推测?
【明确】故事讲述者“我”可能是个共和军战士,也可能是个战地记者。
(判断依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查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我问。)
老人:没有别的人,坑内一个人在家,没有工作,也可能在动物园照看动物。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参考阅读:课本“叙述角度”部分)
【明确】(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优)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优)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额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缺)
【点拨】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有没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他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细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点拨】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
四、细读小说。关注人物对话:理解作品主题。
1.仔细阅读这篇小说,请用横线画出老人答非所问或者无问也答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明确】
①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理解】“我”并没有问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这是老人主动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讨论这个话题,这是他谈话的兴趣所在。
②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并没有问老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圣卡洛斯的,但他强调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动物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若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会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的。
③唉,只能把它们撇下了。
【理解】“我”问的是“什么动物”,他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自己离开动物的无奈,表明其恋恋不舍。
④“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理解】在“我”再次问及“什么动物”时,老人终于回过神来,但没有只回答“什么动物”,他把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说得很清楚,他不在意“我”对此是否感兴趣。在谈及动物的时候,他如数家珍,如同谈论自己的家人一样,在老人看来,他所照看的每一只动物都是值得珍惜的。
⑤“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理解】“我”问的是老人又没有家,但老人除了回答这个问题外,还提到了动物的安危,他念念不忘自己照看的动物,为他,它们的安危担心,并在后稳中不断重复这种担心,表明他对自己照看的动物发自内心的牵挂。
⑥“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是再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明确】老人的自言自语表明了老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一旦爆发,便全民都要卷入战争,不管你是照看动物的还是种植庄稼的。
2.根据我们的推测,照看动物也许只是老人的工作职责,也许只是他晚年的一个爱好,但他却如此牵挂他所照看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他所照看的动物是他生命的全部寄托,他没有家,没有家人,他所照看的动物便是他的全部,没有了这些动物,他便失去了精神依靠。
3.作者把这样一个故事置于战争的背景下,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明确】战争意味着杀戮,战争无视生命的存在,战争漠视生命的价值,战争使这样一位无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离家园,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战争史残酷的。
老人只是照看动物,但他却对动物充满了爱,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动物,这与战争的杀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尊重在战争的背景下弥足珍贵,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类永久的和平有了希望。
五、再读小说:关注对话:体会小说叙述的简洁性。
作者海明威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夫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叙述的“减法”。
我们再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示例)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有关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明确】这也是一出减法。“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荃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明确】一方面是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另一方面,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对未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讨论: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
【明确】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想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的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每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地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可接着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明确】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4.“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明确】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和“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六、拓展提升
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一的内涵隐藏起来)
作者叙述“减法”正式要求我们读者阅读做“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连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读者提出的要求。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五)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主旨探讨
提问:“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
【教学设想】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付过伤。
他年少时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
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
他因膝盖被打破,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
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
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他在1954年凭借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海明威。
今天我们带着对海明威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读全文
同桌三人分角色朗读。(“我”、老人、旁白)
三、文本解读
1、请用一个词描述一下这座桥。
(1)学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2)老师总结:桥的这一边,战火纷飞,老人留下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只要过了桥,至少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宁。可以说,一座桥,分隔了生和死,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奈何桥”。桥的一头是故乡,桥的另一头是为躲避战争的避难所,老人此时该何去何从呢?
文中告诉我们的是老人没有过桥,这又是为什么呢?
2、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桥串连起了老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下面让我们根据文中的信息,感受一下老人的过去,品味一下老人现在的情感变化,想象一下老人的未来。
(1)再次浏览全文,概括出老人的过去是什么样的,老人的现在是什么样的,老人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老人的过去是 。
老人的现在是 。
老人的未来是 。
(3)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概括的理由。
(4)老人从过去的幸福、快乐到现在的迷惘、无奈,再到未来的悲凉与痛苦。这一变化是由谁造成的?(战争)
3、探究主题
(1)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总结:《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本篇小说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叙述人称
1.文中除了老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我”,“我”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作用: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2.小说的叙述人称除了有第一人称,还有什么?自读课本P7--P8。
五、课外拓展
播放《阿甘正传》《老人与海》的片头,体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不同作用。
【教学反思】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非常典型的一部短篇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内容朴实但不乏深意,非常符合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提出的“冰山理论”。我就依照这一理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老人的心理变化以及小说的主题。而如何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课的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不能太琐碎。一琐碎就容易让学生牵着老师走,增加了驾驭课堂的难度。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听着痛苦。所以整节课就围绕着老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但由于课前没让学生充分预习,最后出现了三个问题:
1、整节课的教学任务没完成;
2、对文本的探究不深;
3、学生课堂生成的疑问比较多,教师难以掌控。这些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这就要求我在课前还需要做好三个准备:
1、更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
2、注意对学生的适时引导;
3、要有针对性的布置预习工作。至于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要想在这一个课时里讲清楚是很难的。应该单独开设一个课时,来解读第一单元小说的“话题”。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背景介绍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 “结构““情感“和“虚构“。《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四、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习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习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习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体验与建构“这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活动式学习的方式,以体验、欣赏、探究、总结这些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大都对外国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大都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教学活动。笔者在“赏析作品“这个环节设计三个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第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和必修课的连接,问题设计难度适中。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既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没有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另外,如“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等活动的设计,都是和必修学习内容十分接近的,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对以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巩固。
但是,这节课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充分,出现有的问题太浅的情况。如对“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随口就能说出“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等答案。其实笔者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希望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的前半部分,即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内容和题旨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这样,问题指向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中必然地体会到内容和题旨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微语】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垫脚石,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攀登高峰的可能。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