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材料一: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改革日本的土地、赋税和徭役制度,并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材料二: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指什么事件(1分)?“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列举一个近代以来日本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的战争名称,(1分)? “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条约大大加深了“老师”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说出这个条约名称。(1分)
(2)材料一中“改革日本的土地”具体的措施是什么?(1分)这次改革给日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二,日本以什么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用原句回答)(2分)
(4)今天的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对比日本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这个民族 最大的优点是什么?(2分)给我国*建设带来哪些启示?(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大化改新(1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分);《马关条约》(1分)。
(2)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1分);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分)。
(3)“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2分)
(4)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通过改造创新,使其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2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分);我国在*建设时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来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2分)
解析
第(1)题考查了古代和近代中日之间的关系。古代社会中国以它强大的向心力吸引了日本等周边国家向它学习,其中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但是在近代日本却以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等。其中它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2)题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判断“向老师学习,改革日本的土地、赋税和徭役制度”的事件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每六年将土地按人口进行分配,并且以此向农民收取赋税。这次改革改变了日本的土地制度,也使日本的社会发生了变化,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开始转变。
第(3)题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可以判断日本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不是封闭的,而是主张向外国学习,只要是能够推动日本历史的发展,符合日本历史发展的趋势,日本都可以向外国学习,比如古代的大化改新,近代的明治维新等。
第(4)题需要结合本题对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分析,题中材料强调日本在历史上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断的向外学习,引进外来文化推动本国的发展,而且他们把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产生了适合日本发展的特色文化。中国在建设*的今天也应该不断的向外学习,结合本国的国情,不断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
考点
据学分高考专家说,试题“材料一: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主要考查你对 [黄海大战 ]考点的理解。
黄海大战
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中方日方参战舰艇1012火炮161277兵力20523333舰船损失5艘沉没5艘重伤伤亡人数1200300
黄海大战: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
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