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文化学习

榫卯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28:07

榫卯(sǔn mǎo),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榫卯结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木匠非常伟大的杰作,关于其发明者有很多,其中在民间最普遍的说法是榫卯结构是由鲁班发明,并且由鲁班的弟子们发扬光大。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结构的历史背景:

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河姆渡时期,先祖们为了建造木房,灵机一动产生了可拆卸的创意,因此榫卯结构比汉字的发源更早。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的部分被称为榫,凹的部分被称为卯,还可称为榫眼或榫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榫卯结构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经历了各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创新,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派生出很多形式。中国传统建筑能够保持几百年而结构依然牢固,皆归功于榫卯结构的巧妙设计。

榫卯结构的每一块木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古人们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追求将受力均匀的分散到每一个块木料上,在一些复杂的榫卯结构中,一块木料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木料相接,这意味着这块木料要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力,这样既能节约用料,还能保证物件的牢固可靠,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的理解。在产品报废后,其材料还可以回收,以作他用。

安徽黄山干旱千年石坝露出水面:榫卯结构引人赞叹,榫卯结构是谁发明的?

安徽黄山千年大坝的中的榫卯结构让人惊奇!由于干旱,这座千年大坝得以露出水面,人们也得以近距离观察这座千年大坝的结构,发现这座大坝竟然有石头做的榫卯工艺,惟妙惟俏,很是令人吃惊。

大家都知道,榫卯工艺一般是用于木匠活儿的。因为我们的木材很好雕刻,可以随意改变形状,所以能够更加适用榫卯结构。而榫卯结构在我国已经有十分悠远的历史了,是由著名的工匠大师鲁班发明的,这一发明,极大的发展了我们的工匠手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我们现代,榫卯结构运用的都非常广泛,因为榫卯结构是一种十分精巧的构件连接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就发明了榫卯结构,那时的鲁班就受到了极大的尊敬,而且鲁班门下更是有众多的弟子,这才得以将榫卯结构工艺给发扬光大。

只不过人们一直以为榫卯结构工艺,只能用在于木材上,没想到,此次安徽黄山千年大坝的露出,让大家也见识到了榫卯结构原来不止可以用于木材之中,对于石料来说也是可以做到的,这种创新还是十分新奇的。当然,在我们现代工艺中,肯定有许多工艺都用到了榫卯结构,可是对于古代那个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他们能够创新这种思路,也是十分难得的。

当然,网上也流传着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的确,虽然我们很多现代科技,是古人们所不知道的,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古人们为了生活便利,而创造出来的一切工具和发展的生活技能,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古人们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让现代发展更进一步。

鲁班千年绝技,堪称奇迹的榫卯,这个技术有多强?

此前,网上出现了一个关于韩国的新笑话,即“一切都源自韩国”,韩国被称为“偷窃之国”。事实证明,中国网民早就发现韩国人窃取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朝鲜化了。例如,“中医学”和“端午”已经成为韩国人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泡菜事件”,这是由中国女网红李子柒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制作泡菜的视频引起的。后来,她遭到了韩国网民的攻击,她的整个网络平台都被韩国网民的谩骂淹没了。

2009年,中国成功地将榫卯技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韩国立即以另一个名字再次申请。韩国没有提到这个词阴阳榫世界遗产名录,但是使用的技术是相似的。这一发现令许多爱国者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会被如此剽窃。他们都表达了他们的承诺,加强他们的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根据传说,榫眼和榫是中国第一个木匠鲁班发明的。从来没有人与榫卯的起源有确切的联系。自从有了中国的历史记录以来,已经存在了7000多年。在中国的木工技术中,榫卯节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被称为“木工之魂”。坦率地说,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家具、建筑和设备之间的一种结构形式。之所以称其为榫卯,实际上是由两个物体的组合而成,即凸部称为“榫头”,凹部称为“插座”,因此得名。

木匠们经常使用榫卯技术来加固比钉子更坚固的东西,所以很多古建筑都采用了榫卯技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北京故宫。精致的榫卯技术随处可见。这就是故宫长年失败的秘密,外国人常常惊叹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外国专家说,榫卯技术不仅使建筑看起来美观,而且遵循机械原理,而且实用,不会生锈。京剧是中国戏曲的“语言”,而榫卯工艺则是“木工的语言”,诉说着中国工艺的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工艺”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它被成功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韩国人重新命名。说实话,注重文化传播,中国现在希望中国文化能风靡全世界,我们欢迎世界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同样是真的,利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而不计较什么排他性,只要人类文明之火永不熄灭,人类文明将永存。

榫卯技术是从哪个时代流传至今的?

榫卯,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是约7000年前的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凸的部分叫做榫,凹的部分叫做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连为一体,使独立的、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各种载荷能力的结构体。榫卯的用途广泛,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灵魂,还被应用于造船、造桥等其他行业。我国古代工匠在榫卯结构上造诣非凡,能够制作出种类繁多、精巧无比的榫卯来,构件之间,不用一根金属钉,就可以做到间不容发、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人的设计匠心与造物智慧。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外,榫卯结构还蕴含着中国古人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

中国的榫卯结构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地区的一支原始部落——河姆渡人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已经使用榫卯技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的木楞,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先进的密合连接方式,正因如此,榫卯被称为早于汉字历史的民族符号。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巢居的基础上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成为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是用竖立的木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板上立柱安梁,用芦席围墙、茅草盖顶,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最大单幢建筑面宽至少23米,进深约7米,前檐有宽约1.1米的走廊,其前沿设直棂木栏杆,并设有木梯。干栏式建筑的建造模式使其既能防水防潮,也能躲避虫兽侵袭。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等构造中已采用榫卯结合工艺。

榫卯并非中华文明独创的技术,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也很早就发明了榫卯技术。目前欧洲发现的最早的木构榫卯实例,是位于欧洲中部(今德国东部)的一系列早期水井,它们与中国最早的榫卯实例几乎出现于同一时期,均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埃及人也很早就在家具制作和造船上运用榫卯技术。

不用钉子、绳子、胶水,古人是怎样把六根木条交叉固定在一起的?

在没有钉子、绳子、接合剂的情况下,古人可以把六根木条交叉固定在一起,这是巧妙地运用了榫卯结构。传说它是鲁班的发明,因此又叫鲁班锁。也有人认为,榫卯结构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发明的一种玩具,于是又称之为孔明锁。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传统土木建筑工艺的一种。

中国的土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斗拱、椽子等基本构件。我国古代建筑原则上都不使用铁钉,这些相互独立的基本构件要连接在一起,就必须用一种方式将之连结起来。

古人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开凿出来的卡榫(榫)与凹槽(卯)之间的咬合来连接稳固。简单的“榫卯”结构,是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两根木条十字形状相交固定,卡榫对凹槽,缺缺相合,卡榫卡放在木条的凹槽里,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就能严密扣合。用这种办法,就可以把六根木条交叉固定起来了。

复杂的“榫卯”结构原理一致,但卡榫与凹槽的组合不一定是十字形,它可能是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高明的木匠至少要掌握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方法。

与此同理,鲁班锁的外形,在“六方锁”之外,还出现了“十二方锁”、“二十四锁”等纷繁复杂的外形。运用榫卯结构建造出来的物件,结构稳定,符合现代力学观点。当许多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巧妙的平衡。

榫卯结构在我国着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掘出了大量结合完好、式样繁多的榫卯结构遗物。我国四川酉阳有一座建于1871年的全木古桥,长32米,桥各部分组成的联接固定全用榫卯,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距今约1000年建造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高达68米,虽历经数次大地震以及战火的侵袭,至今仍能安然无恙,不能不说受益于榫卯结构的稳定性。所有这些都见证了榫卯结构在古代木制建筑中的神奇功能。

总结:

在新世纪,鲁班锁这种古老工艺也焕发新生,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所看到的山东馆,外形就是鲁班锁,它由2016块LED灯模块组合而成。这些模块分成三组,经90度卯榫起来,组成一幅幅不同画面。这是今人对榫卯结构的极致运用,也体现出榫卯结构常新的生命力。

温馨提示:
本文【榫卯是谁发明的】由作者知识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爱上梅花
局大院的秋色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