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麦子与麦地
麦子象征着生存和希望。
麦地象征海子的心灵圣地,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2.月亮与少女
月亮与太阳相对的,它代表了宁静凄清蓝调,只有月光下海子才感到宁静,但是月光常常是惨淡的,让诗人倍感寂寞。
而纯洁的少女,是一种希望。让他沉浸在想像与幻想中,以弥补生活中的善良与真诚的缺失。
3.雨与夜
雨不是美丽、空灵和诗意,是萧条、抑郁和空虚。有时候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海子写道:“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 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
夜,象征着漫无遥期的守望、黑暗、苦闷。
4.太阳
力量,光明,希望等。
“马”在海子诗中又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喜爱以“马”作为自己到达理想之境的载体,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7a64e4b893e5b19e31333231393635堂的马匹/(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七月不远》)等等,
“马”有时成为诗人高蹈理想的人格映证:“在长长的,孤独的光线中/只有主要的在前进/只有主要的仍然在前进/没有伙伴/没有他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受到天地的关怀”(诗剧《太阳》)。因此,“马”在诗中出现,暗示着对尘世幸福留有怀疑,即刻准备出走的“先行者”姿态。
麦子和大地意象 海子首先发现了“麦子”、“大地”。
只要我们打开海子的诗,我们面前就会呈现出: “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样/一直没有声响” 作为文字的结晶,诗歌所体现的不仅包括现实生活,更能体现作者所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海子的诗歌中所寄寓的乡土情感,在其诗歌中若隐若现。
海子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深爱着乡土中国,深感故土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海子在那里找到了麦子—农业文明的象征之一,作为自己诗歌的中心意象和构建主题,于是麦子穿越五千年农业文明的隧道随着诗人的灵感,横空出世;最终和大地相结合,为一支支已近乎绝迹的挽歌奠定了厚实而悲壮的基调。“麦地”这一诗歌意象,是由“麦子”和“大地”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象组合,在这中间不仅有“麦子”的灵动、生机与进取,也有“大地”的厚重、朴实与清洁,这很能符合海子当时的心境。
诗人海子从我国文化的源头,为自己诗歌寻求到了“麦地”意象。麦子和大地虽是如此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作的精品,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伟大的生命背景。
“麦地”和“麦子”是海子诗歌中屡屡出现的意象。在《五月的麦地》中,“麦地”构成了诗人生命个体的生存背景,而当它在海子诗中 屡次复现之后则上升为“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们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成为贫穷、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写实”。
“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的向往,正是把“麦地”视为“一种群体性的生命空间。” 真正的诗人都渴望宁静的乡间。
海子与顾城谈话曾经说过:“我热爱农村,平静、和谐、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纯朴。寒假我在老家,走访了我一位高中同学,乡村的教师。
唉,他们过得才叫滋味。我甚至想,什么时候辞掉大学教师去做乡村的教师,与纯朴的农家姑娘恋爱。
村姑们多美啊,月亮一般." 诗人对乡土的强烈依恋使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土地里生就的身心是怎样的。海子是15岁开始读大学的,可以说,他在读大学之前他没有什么在城市生活的经历。
北京是一个大城市,北京大学是全国最好的高校,而海子不过是一个穿着相对破烂的怯生生的孩子。这样的反差,必将在海子极其敏感的心灵中投下浓重的阴影。
这样的阴影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浓厚的乡愁情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可能是也绝不能允许是一个一辈子生长在城市里的人所具有的,它只能是出自一个打小光着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孩子之手,它深深的凝聚着诗人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鲜活而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凝聚在城市孩子看来是那么艰难。海子对于故乡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结”。
在他到北京上大学之前,海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他曾自豪地对朋友说:“乡村生活至少可以让我写上十五年。
因而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意象(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麦子等)绝不是偶然的。被称为“麦子诗人”的海子,在《五月的麦地》、《麦地与诗人》、《熟了麦子》等诗歌中都表达了他对自己故乡生活的深深眷恋、对乡土生活的怀念与对故土的感恩之心。
麦地在诗人的诗歌中成了他抒发乡土情怀的最好的一个意象。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们心满意足的接受/妻子们兴奋地/不停用白围裙/擦手 (《麦子》) 再看他的《麦地》: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敛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诗人王家新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麦子。
他说:“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拥有独特的农村生活经历的海子当然具有别的诗人没有的对麦子和大地的情感,而在麦地中的父亲的形象,更是在如梦、如画的诗歌中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于是在诗人的创作中,这首麦地诗也成了他早期的一个代表作品,淳朴灵动,同时流露出一股厚实之气:因为在诗人的心里的确存在一个农业家园,那里能够给人温暖、坚强和慰藉。海子在抒发自己的故土情怀的时候,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
他常常以一种难以阻挡的、有时候接近悲伤的情感来写故土、写家乡的人。这时候,思乡的诗人和故乡都幻化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绪,一种心情。
比如他的《四行诗•哭泣》: 天鹅像我黑色的头发在湖水中燃烧 我要把你接进我的家乡 有两位天使放声悲歌 痛苦的拥抱在家乡的屋顶上 (二)村庄意象 农村是诗人海子的故土,那里有他的根。村庄是海子的根是他所寻求的理想家园。
长江水,在诗人海子的血脉里澎。
《亚洲铜》、《阿尔的太阳》、《春天,十个海子》、《麦地》、《以梦为马》等。
1、《亚洲铜》 《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作,也是最早为海子带来广泛声誉且奠定他日后在中国诗坛重要地位的杰出诗篇。全诗所包蕴的深邃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生命情感内涵,使它在海子数量众多的充满纯粹抒情色彩的诗篇中显得卓尔不凡,分外引人瞩目。
全文: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2、《阿尔的太阳》 《阿尔的太阳》是现代诗人海子创作的一首诗。全文: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 朋友更少,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 瘦哥哥凡·高,凡·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的 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 还是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的时间 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以照亮世界 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得旋转 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 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 要画就画橄榄收获,画强暴的一团火 代替天上的老爷子,洗净生命 红头发的哥哥,喝完苦艾酒 你就开始点这把火吧,烧吧 3、《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是海子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一首抒情短诗,出自《海子诗集》。
它在内容、意象上的独特性、私人化更为突出,文本散发着一种独自绝望的情绪。不要被物欲所困,都能朝向更完满的存在之地。
十代表完美,海子如芸芸大众一样,希望每个人能有灵魂的概念。全文: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4、《麦地》 《麦地》是当代诗人海子比较著名的作品之一,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此和谐的乡村世界。
看似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恰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热烈地爱着生养他性命的麦地,被称为“麦子诗人”。
他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深情地描述辛苦劳作的父亲,折射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形象,朴实无华,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全文: 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 一块麦地,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 而羞涩的情人,眼前晃动着 麦秸,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 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妻子们兴奋地 不停用白围裙,擦手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
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 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让我这样说 月亮并不忧伤,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 5、《以梦为马》 《以梦为马》是海子的著名诗篇。解释: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马,在这里是指像马稳重,坚定)。
全文: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 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
天空和大地都是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本体,“天梯”则是纯粹的、虚妄的观念,它蕴涵着诗人在天地之间奔突求索的艰难处境和痛苦历程.我曾在《梯子与什么有关?》一文中写道:“梯子的两极象征着我们生命的两个向度:栖居大地、升上天国.梯子既是喻体又是本体:经由梯子,天堂、大地、人三者观念性地联结起来.” [9](2003·4)然而在诗人内在精神的痛苦角力和观念的自我置疑、颠覆中,天梯一方面是飞翔(方向:天空)和坠落(方向:大地)的介质,另一方面又是飞翔与坠落的目击者,归根到底是诗人内在精神中诸多异质元素——飞翔、火/血、黑暗(黑夜)、分裂、死亡——的对话和演绎:. 一、“飞翔”意象 飞翔是诗人超越世俗经验的精神诉求,飞翔的先决条件是挣脱.请看《黎明 一首小诗》: 黎明 我挣脱 一只陶罐 或大地的边缘 我的双手 向着河流飞翔 我挣脱一只刻划麦穗的陶罐,太阳 我看见自己的面容,火焰 在黎明的风中飘忽不定 我看见自己的面容 火焰像一片升上天空的大海 像静静的天马 向着河流飞翔 这首诗不仅虚构了飞翔的姿态,而且涉及与飞翔有关的意象系列:火、风.“陶罐”象征着历史文化的束缚力,归根到底是大地的束缚力,诗人要挣脱大地,飞向天空和太阳,哪怕是弃绝了麦子也在所不惜.诗人还预见了吞噬命运的火焰,尽管此时火焰尚未敞开其核心饕餮般的黑暗.为了解除内在的黑暗,他必须飞翔,“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 [3](P144). 下面解析“飞翔”所统摄的几个关联性意象:远方、风. (一)“远方”.“远方”在时间上指向未来,在空间上则是一个仅次于天空的具有超越性的世界,远方是海子向天空飞翔的必经之境,然而又是痛苦的.《九月》:“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言下之意,远方在生之原野则枯草寂寂.在《远方》一诗中,诗人哀叹:“更远的远方 更加孤独/远方啊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诗人业已洞察了九天之外的空虚.在《夜晚 亲爱的朋友》一诗中,远方成为一个远离大地、房屋、灯火、亲人等世俗经验的他者“去而不返”的所在:“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 [3](P115)“你”、“远方”、“马车”的回环复沓拉长了仰望远方的视线,营造了一派哀怨凄迷的意境,“远方”最终成为一个无限推衍的不知所终的风向. (二)“风”.“风”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意象.在1988年的《两行诗》和《生日》里,诗人写下了相同的诗句:“起风了.//太阳的音乐./太阳的马.”风是来自太阳的飘渺的音乐,而太阳在海子诗歌辞典里就是神的变体,因此,可以猜想风就像在天梯上来来往往的传达神谕的使者.这与里尔克在《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中吟唱的“风”很相似:“在真实中歌唱,是另一种气音./一种若有若无的气音.神身上一缕吹拂./一阵风.” [7](P495)海子《黑夜的献诗》写到“风”和“天空”:“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边的天空.”刮过山冈的风可以视作诗人力图沟通天地人神的中介.虽然风的吹动可以向我们提示事物的存在,但风本身却是无形无色、变幻莫测的,就像神的气息吹拂大地,却难以企及,所以大风之上只能是“无边的天空”.无边得令人既虔诚、敬畏又感到绝望.里尔克在另一首诗《关于僧侣的生活·1》里写道:“我围着上帝,围着古老钟楼转动,转动了一千年之久;/还不知道我是一只鹰隼一场旋风/或是一支洪大的歌曲.” [7](P158)“转动”的“旋风”的力量能够企及上帝吗?这里的吟唱是虔诚而又飘忽不定的,与海子的吟唱何其相似乃尔!大风毋宁说是向着天空、上帝的遥望的视线和颤栗的音符,大风托住了飞翔的翅膀,却无力奔向天空中的最高本体,只能在天梯上作无边的漂泊. 西川在悼念海子的《怀念》一文中写道:“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2](P310)当飞翔的翅膀像飒飒风声一样擦过天空,诗人是否发现了天空的隐秘属性?“天空”意象系统:海子的精神父本和宇宙幻象 天空和太阳是海子观念中的绝对终极,是直逼诗人生命本体的精神父本.《天问》是屈原从认识论和伦理角度对宇宙万象奥妙的发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10](P60)接着屈原的发问由天道转向人道——政治伦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受礼天下,又何至代之?”[10](P81—85)但丁完全将世俗宗教与政治伦理进行同构性的描述,将大地上的灵魂救赎和政治伦理的重整纳入群体性的宗教幻觉.海子的“太阳神教”则是纯粹个体化的,类似于庄子那种“游乎四海之外”、“游乎无人之野”的元素原型、心灵狂想和宇宙幻象,并不涉及世俗经验中的政治伦理和宗教情结. 一、“天空”意象。
海子的诗中麦子随处可见,试举几例,如: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样没有声响”
“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
“高地的小村庄又小又贫穷/象一颗麦子/象一把伞/伞中裸体少女沉默不语”
在这些麦子的组合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是生命的激情与活力,还是死亡到来前的逃避与祈求呢?似乎都不是,麦子是海子的麦子,运载在海子生命深处的潜在的动力与求取的目标。死亡是无所畏惧的,海子的生命积淀在生的原野上,而这麦子就是原野的精灵,原野的灵魂所在;于是,海子选择了麦子,也就是选择了死亡与光明的中介。海子的麦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瓢泊无垠的象征,一岁一枯荣,生命需要生生世世的轮回转代,而个体只不过是轮回的载体,如同麦子,千百颗麦子能代表什么呢,秋天耕种,夏天收割,穷而复始,年年岁岁。也许就是在这轮回中,海子深感生命的无奈与困惑,为了生,宁愿去死,宁愿取选择欣欣向荣的麦子去衬托自己忧郁、悲苦的不可言说的心境和遭遇。
这也许就是所谓断裂的艰辛,是艰难的认同和对祖先的追认吧!如前所说,海子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深爱着乡土中国,深味乡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但他是无可奈何的,他拥有的只是一支走在社会边缘的笔,一支落寞不得志的即将沉没的铅笔。然而,他不可能无视农业文明的堕落,或是在社会转型中无奈的退出;他的赤子之心决定了他必须有所作为,必须为即将逝去的农业文明唱一曲深情款款的赞歌,亦或委婉的哀歌。海子在尝试,最终他做到了,他找到了麦子——农业文明的象征之一,作为自己诗歌的建构主题和中心意象,于是麦子横空出世,穿越五千年农业文明的隧道喷薄而出;最终和大地相结合,为一支支挽歌奠定了基调。
而麦子不单单是海子诗歌的素材,还是他本人的生命之源与精神归宿。写诗的人是流浪的贵族,此言不差;但孤独的海子似乎难以独自支撑不起贵族的气度,于是他的麦子,以及麦子的家族集体的赞助成就了他的精神之旅,也造就了海子的王子气息。绝望总在反动中潜行,是的,麦子带给人的是生命与延续,就是这种延续最后将吞噬每一个执着于此的人,包括写诗的人和诗人。物质充裕后的无所作为是扼杀人之高贵心灵的无形利器,没有人可以逃脱天命的运作!海子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居留学府,似乎完成了一个乡村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有道是成也于此,败也于此。在孤独中,麦子成了他的寄托,成了显示自己存在的符号;结果呢,是麦子的思念和价值的无限膨胀破灭了海子一生的追求。他不得不转移阵地,在新的领域逃避生与死的纠缠,以无所谓的姿态告戒世人自己的存在与意义。
麦子积累了海子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我们也可以在他反复的忧郁的吟唱中感知轻灵、飘逸与激越;同时,死亡的阴影已再次潜出,不容的海子和我们稍作片刻的停留。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 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西川撰文)(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80 年代中后期,在普遍以放逐抒情为一大宗旨的“后新诗潮”中,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在整个新诗史上,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海子诗的强烈浪漫精神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上(如《祖国——或以梦为马》)。同时,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与高度,极大地丰富了抒情诗的内涵。海子的艺术天才表现在他土地般旺盛、卓越的原始创造力,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它在客观上强调了独创性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海子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凸现了诗作为一门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启示。(节选自《中国新诗300首》序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然而,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因此,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海子,今夜我食了你的泪
在月亮下,酵成了酒,无法饮
我无法读,你的诗篇
梗塞了我生命的肠道
这一切,你的菩萨知道
我知道的,河流和大地
王和太阳,还有你
是这个世界负重的驼背
还有麦地和庄稼
在漂泊的时候
村庄
可以埋葬死亡和流浪
海子,今夜我食了你的泪
在黑夜里,开了枯萎的花
静静得开,安洋的死
我知道的,铁轨是天梯
山海关是棉被
而天堂里
只有诗歌与神
海子,今夜我食了你的泪
黑夜里,看见了太阳
正中央燃烧的
是你微笑又倔强的头颅
我知道的,你早种了一地的向日葵
聚了万年的激情和智慧
只等在这一刻
全部泼洒给
五千年铜黄的土
这是一片葬人的地方
海子,今夜我食了你的泪
汹涌而来的
是整个纯澈甚蓝的海洋
海鸥——上帝的游泳裤在那
驮着夕阳,也驮着你
我知道的,你有四姐妹
擦着围裙,叫你回家吃饭
回家吃饭,把月亮盛在朴实的大瓷碗里
大瓷碗里,月亮是粮食
你的王妃,他们都不是,都不是
海子,今夜我食了你的泪
睡不着了
这一切,你的菩萨知道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