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能的意思:不能。弗表否定。
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原文编辑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编辑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10、何如:怎么样。11、应:回答。12、利:锋利,锐利。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14、弗能:不能。15、之:的。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有弗学,学之弗能意思是: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
《礼记·中庸》 - 来历《中庸》是四书五经中四书的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汉之际的战火,使儒家典籍丧失殆尽。西汉建立后,儒家经典才被重新搜集、整理。西汉宣帝时,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礼记》,为与戴德传《礼记》有所区别,后人称戴圣传《礼记》49篇为《小戴礼记》,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记》的简称。
《中庸》是《礼记》中第31篇。
《礼记》自西汉问世后,直到唐代,虽有人对《礼记》作注,但因《礼记》是一部典章制度书籍,其中《大学》、《中庸》等有着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篇章就不那么容易引起后世学者的足够重视,这种现象到唐代开始发生变化。
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都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清人崔则断言“《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从《中庸》的内容和文体两点出发,认为《中庸》的中间部分多言人事,文为记言体,似为子思所作《中庸》的原貌;而首末两部分则论及天人关系,文为论著体,乃后人所加。
《中庸》的成文时代。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所著,因有些内容为后人所加,所以其成文至迟也应在《礼记》成书之前;但就主要内容而言,似应将其成文年代定在战国时期。应该说《中庸》从子思之文到收入《礼记》,再到宋人的解说,最终由朱熹从《礼记》中抽出,重新校定章句,并加以注解,成为四书之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