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面像明净的蓝天,又是一派明媚的风光。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初夏睡起(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标题】:夏 【年代】:唐 【作者】:元稹 【内容】:-------------------- 望远音书绝,临川意绪长。
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阳。【标题】:夏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内容】:--------------------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
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标题】:夏 【年代】:唐 【作者】:无名氏 【体裁】:七古 【内容】:-------------------- 赤帝旗迎火云起,南山石裂吴牛死。
绣楹夜夜箔虾须, 象榻重重簟湘水。彤彤日脚烧冰井,古陌尘飞野烟静。
汉帝高堂汗若珠,班姬明月无停影。【标题】:夏 【年代】:唐 【作者】:翁洮 【体裁】:七律 【内容】:-------------------- 触目皆因长养功,浮生何处问穷通?柳长北阙丝千缕, 云簇南山火万笼。
大野烟尘飘赫日,高楼帘幕逗薰风。身心已在喧阗处,惟羡沧浪把钓翁。
【标题】: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晁端礼 【体裁】:词 【内容】:-------------------- 清润风光雨后天。蔷薇花谢绿窗前。
碧琉璃瓦欲生烟。十里闲情凭蝶梦,一春幽怨付鲲弦。
小楼今夜月重圆。【赏析】:-------------------- 【注释】 ①蝶梦:《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后因称梦为蝶梦。②鲲弦:即鹍弦。
《乐府杂记》:“贺怀智以鹍鸡筋作琵琶弦,用铁拨弹。” 【评解】 这首词上片写夏日雨后,风光清润。
绿窗前蔷薇初谢,琉璃瓦如美玉生烟。下片抒情,闲情寄梦,幽怨入曲,而结以小楼月圆,不尽之情复归于写景,弥觉隽永。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端礼与周美成同官大晟府,于当日审定旧调,创制新词,有参助之功,他的词亦与美成为近,惟才情较弱。【标题】:湖上寓居杂咏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内容】:-------------------- 苑墙曲曲柳冥冥, 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 小船摇曳入西陵。【赏析】:-------------------- 【注释】: 湖,西湖。
冥冥,昏暗貌。西陵,今浙江萧山县。
此诗描绘西湖夏日夜景。景物生动形象,动静相协。
【标题】:和尚书咏泉山瀑布十二韵 【年代】:唐 【作者】:徐夤 【体裁】:七排 【内容】:-------------------- 名齐火浣溢山椒,谁把惊虹挂一条。天外倚来秋水刃,海心飞上白龙绡。
民田凿断云根引,僧圃穿通竹影浇。喷石似烟轻漠漠,溅崖如雨冷潇潇。
水中蚕绪缠苍壁,日里虹精挂绛霄。寒漱绿阴仙桂老,碎流红艳野桃夭。
千寻练写长年在,六出花开夏日消。急恐划分青嶂骨,久应绷裂翠微腰。
濯缨便可讥渔父,洗耳还宜傲帝尧。林际猿猱偏得饭,岸边乌鹊拟为桥。
赤城未到诗先寄,庐阜曾游梦已遥。数夜积霖声更远,郡楼欹枕听良宵。
【标题】:归兴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轻雷轣辘断梅初,残箨纵横过笋余。饱有期程新买犊,睡无厌足久捐书。
白苹满渚闲挥榜,绿树连村独跨驴。夏日尽长归亦暮,水边灯火已疏疏。
【标题】:池上逐凉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律 【内容】:--------------------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轻屐单衣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
簪缨怪我情何薄,泉石谙君味甚长。遍问交亲为老计,多言宜静不宜忙。
窗间睡足休高枕,水畔闲来上小船。棹遣秃头奴子拨,茶教纤手侍儿煎。
门前便是红尘地,林外无非赤日天。谁信好风清簟上,更无一事但?然? 【赏析】:-------------------- 【注释】:门前便是红尘地ؤ林外无非赤日天 这两句是说,在酷热的暑天,诗人在林中的池边乘凉,好不舒坦!然而,池门前便是烈日照射的土地,林外边无非是赤日炎炎的天空。
以林外、门前的炎热,烘托出池上的凉爽,以对比手法,显出不同的景象。【标题】:耕田鼓诗 【年代】:唐 【作者】:可朋 【体裁】:杂言 【内容】:-------------------- 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 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翁, 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标题】: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胡幼黄 【体裁】:词 【内容】:-------------------- 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
连旬烈日,稻畦麦垅欲扬尘。好似天瓢在手,笑把群龙呵叱,四野注如倾。
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
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F。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
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标题】:夏日 【年代】:唐 【作者】:韩?? 【体裁】:七绝 【内容】:-------------------- 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
相风不动乌龙睡,时有娇莺自唤名。【标题】:夏日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内容】:--------------------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标题】:夏日 【年代】:唐 【作者】:杨巨源 【内容】:-------------------- 火入天地炉,南方正何剧。四郊长云红,七合太阳赤。
赫赫沸泉壑,焰焰焦砂石。思减祝融权,期匡诸子宅。
因投竹林寺,一问青莲客。心空得清凉,理证等喧寂。
开襟天籁回,步履雨花积。微风动珠帘,惠气入瑶席。
境闲性方谧,尘远趣皆适。淹驾殊未还,朱栏敞虚碧。
【标题】:夏日。
作文精选春夏秋冬的古诗作文第1篇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看看那云飘过的天空,花开过的枝桠,鸟栖过的屋檐,你就会知道:古诗是开启心灵深处封闭大门的钥匙。
那一首首诗,谱出的是景秀山川、离情别绪、风花雪月……但最打动那天真无邪的心的便是那古诗中的春夏秋冬,那是我心灵的寄托,生活的写照。“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初打开人们寂寥冬季下的心的便是春风吹拂下的一棵棵柳树,春风袅袅吹拂着湖边的柳丝,这便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几场春雨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大雨纷飞,春雨染绿了世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就连那南归的燕子,也竞相争着沐浴在早春温暖的阳光下,它们在光彩照人的阳光下筑着巢,它们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勤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夏日的星空下,一起共赏着月亮独特的艺术美景,在星空下,鸣蝉的歌声悠扬而动听,真是令人神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湖畔边,那顶着圆盘露出水面的荷花,清新而典雅,在蜻蜓的装点下,更是美不胜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单调的,但单调中又显出其特色。
枫叶是红色的,让人一看就会想到“火热”,这便激起了活力,枫叶的红便是秋的写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天往往是充满雪、冻结心灵的季节,一眼望去,除了雪,还能有什么呢?然而,冬天的雪却造就了梅的秉性。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大雪纷飞之时,梅花却不畏寒冷,不屈服于雪和寒风的吹打,一个劲的往上昂起胸,抬起头,终于开出了芳香的梅花。古诗,无处不在,它便浅藏于我们的生活里,只有善于发现、领悟它,并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利用它,才能开启我们心灵深处封闭的大门。
广东汕尾陆丰市城北学校初二:李文杰第2篇 漫步在古诗中漫步在古诗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帖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从小学到现在,我学过不少的古诗。古诗中的离别情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名胜古迹……让我感到惊叹。
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山水风光。李白的,《行路难》其中有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只有短短十几个字,却表达了作者他即使仕途有所阻碍,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坚定的理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出了他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的豪情满怀。有人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就像他的《竹里馆》一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坐、弹琴、长啸、明月,让我想到了这么一个画面。“一位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
夜静人寂,与明月相伴的一个画面。那么的高雅、宁静。
我喜欢古诗,体味古诗的离别情绪,山水风光。因为它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旅行,让我沉醉在其中,甚至让我无法自拔,不醒来。
初二:龚玲心诶第3篇 古诗苑漫步之旅在古诗苑中游览了一些时日后,让我领略到了诗仙李太白的天马行空的想像,还有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使我体会到了各位大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在其中亲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纱下的美丽面庞;有观览了四时那无限美好的风光。令我受益匪浅。
——题记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的夏天;赏过那“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天;望过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冬天。我驰骋于春夏秋冬之时,也曾遇到过全国各地的着名大诗人。
他们爱国:杜甫杜子美望着那首都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的景像,不禁有感而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们更思乡。王维独自遥望远方,念着久别的亲人叹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更有举世闻名的诗仙李太白。
他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所说,是“以自然为宗”的。李白的自然诗风是由深秀、明丽、清真、圆转、朴美、新奇等六大美学特点构成。
此六大特点皆“以自然为宗”,相互联系,结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自然诗风是多样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灵活性和技巧性的统一。李白自然诗风的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豪语、快语、醉语、仙语、率语、口语六种。
总之,娴熟畅朗,多样灵活的创作技巧和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语言功力的结合,就是李白不假思议的自然诗风。说到诗仙,就不得不说起他笔下的明月。
李白的一生以他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众多诗篇中所咏诵的明月更是出神入化。
竟无一篇诗意相同,更无似曾相识之处,千人一面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赏析: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
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
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一个“惜”和一个“爱”,给了泉水和绿树以生命,拟人化的手法分别写出了泉眼是因为珍惜涓涓细流,生怕动作大了把水滴溅出才轻轻地流淌;树阴更是喜爱泼洒在水面上斑驳陆离的阳光。一个“露”和一个“立”生灵活现地刻画了小池的勃勃生机,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已经立在它的上头了,生动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交融情景。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对景物观察的细致入微,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有生命感和动态感的清新景象 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他曾直率批评朝廷的腐败无有,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
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谪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杨万里晚年与宰相韩侘胄政见不同,隐居吉水十五年,最后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的诗意境鲜明,通俗清新,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诗歌创作按照广学博取、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特色诗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溪回路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晚归遇雨》),“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将至建昌》)等,都表现了“诚斋体”在创作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他所写的诗,多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夏日联句 朝代:唐 作者:李昂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赏析:开成三年(838)夏日,唐文宗李昂与学士联句。
文宗作首二句,五个学士同时续。文宗独取柳公权,评为“词清意足”。
前两句说偏喜夏日,续句阐明喜爱的原因,故“意足”,诗句出落天然,故曰“词清”。江 村 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赏析:诗的前四句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小溪流水,飞鸟自去自来相亲相近,一切是那么的自由、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浣花溪清澈的溪水,蜿蜒曲折的围绕着小村庄流淌,在长长的夏日中,江村一带显得格外恬静清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屋梁上的小燕子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欢乐无比,那行影不离、互相依傍的是水中的群鸥。????后四句写优游闲适的生活情景以及不求闻达的平淡心情:??“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画纸,画一副棋盘准备弈棋,无忧无虑的幼子敲针为钩,想去溪边垂钓。??“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严武按惯例供应一些禄米,君子安贫,我这微贱之躯就别无所求。
?本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平实无华的语言,点染出夏日江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的闲适情趣,将自然景象和重新获得安居之乐的欣喜心情,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恬淡、浑朴的风韵。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炎蒸毒中肠]:中一作“我”。
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被:同“披”。指身居高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小荷才露尖百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接天莲度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问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答上送秋来。——内陈文述《夏日杂诗》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 有约》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diàn)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jue念二声 )流莺时一声。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王安石 《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
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