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描述隐居

发布时间: 2022-10-03 07:48:01

1. 【诗经中有没有关于归隐的诗句

考 磐 ——归隐者自得其乐 【原文】 考磐在涧①, 硕人之宽②. 独寐寤言③, 永矢弗谖④. 考磐在阿⑤, 硕人之岢⑥. 独寐席歌, 永矢弗过⑦. 考磐在陆⑧, 硕人之轴⑨. 独寐寤宿, 永矢弗告⑩. 【注释】 ①考磐(pan):逗留,盘桓.②硕人;贤人.宽:宽宏.③寐: 睡着.寤:醒来.④矢:誓.谖(xuan):忘记.⑤阿:山坳. ⑥岢(ke):宽和.⑦过:失,忘记.⑧陆:高而平的地方.⑨ 轴:游玩不愿离去.⑩告:表达. 【译文】 逗留盘桓在山涧, 贤人心宽又悠闲. 独睡醒来独自语, 此中乐趣永不忘. 逗留盘桓在山阿, 贤人心宽又快活. 独睡醒来独自歌, 此中乐趣永不忘. 逗留盘桓在高地, 贤人游玩不离去. 独睡醒来独自居, 此中乐趣无法说. 【读解】 诗中讴歌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归隐山 林田园.这可能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最早的隐逸诗. 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人生最光明的前途 和选择是进入政界做官(即此谓“出仕”),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 “治人”者,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说.一旦仕途 受挫,便隐居山林田园,寻找心灵的解脱和慰藉.在朝与在野,出 仕与隐退,庙堂与山林,似乎就是秋千的两端,不是荡到这一端, 就是荡到另一端,并无其它路可走. 认真想来,这种只有两极的人生选择不仅仅是由传统思想观 念的影响造成的,同时,也同士大夫们自身有关.“百无一用是书 生.”读书人放下书本之后几乎什么都干不了. 当兵打仗吧,骨瘦 如柴,手无缚鸡之力,吃不了那苦.种田吧,分不清麦子韭菜,同 样吃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经商吧,商人最为文人不齿.做 工匠吧,身无一技,况且匠人属社会的下九流.反正除了几本书 之外士大夫们一无所长,无处可以安身立命.达则兼济天下 (出仕),穷则独善其身(隐退). 如今的知识分子,似平有了更多的“中间道路”可走.从军, 经商,做工,兼职等专业之外的其它工作.适应能力之强,思想 观念之灵活,身兼数技.即便是读书做学问,也可以为学问而学 问.不必再去山林田园独善其身. 现代人早已走出了山林,在红尘中找到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2. 诗经中有没有关于归隐的诗句

考 磐

——归隐者自得其乐

【原文】

考磐在涧①,

硕人之宽②。

独寐寤言③,

永矢弗谖④。

考磐在阿⑤,

硕人之岢⑥。

独寐席歌,

永矢弗过⑦。

考磐在陆⑧,

硕人之轴⑨。

独寐寤宿,

永矢弗告⑩。

【注释】

①考磐(pan):逗留,盘桓。②硕人;贤人。宽:宽宏。③寐: 睡着。寤:醒来。④矢:誓。谖(xuan):忘记。⑤阿:山坳。⑥岢(ke):宽和。⑦过:失,忘记。⑧陆:高而平的地方。⑨ 轴:游玩不愿离去。⑩告:表达。

【译文】

逗留盘桓在山涧,

贤人心宽又悠闲。

独睡醒来独自语,

此中乐趣永不忘。

逗留盘桓在山阿,

贤人心宽又快活。

独睡醒来独自歌,

此中乐趣永不忘。

逗留盘桓在高地,

贤人游玩不离去。

独睡醒来独自居,

此中乐趣无法说。

【读解】

诗中讴歌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归隐山 林田园。这可能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最早的隐逸诗。

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人生最光明的前途 和选择是进入政界做官(即此谓“出仕”),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 “治人”者,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说。一旦仕途 受挫,便隐居山林田园,寻找心灵的解脱和慰藉。在朝与在野,出 仕与隐退,庙堂与山林,似乎就是秋千的两端,不是荡到这一端, 就是荡到另一端,并无其它路可走。

认真想来,这种只有两极的人生选择不仅仅是由传统思想观 念的影响造成的,同时,也同士大夫们自身有关。“百无一用是书 生。”读书人放下书本之后几乎什么都干不了。当兵打仗吧,骨瘦 如柴,手无缚鸡之力,吃不了那苦。种田吧,分不清麦子韭菜,同 样吃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经商吧,商人最为文人不齿。做 工匠吧,身无一技,况且匠人属社会的下九流。反正除了几本书 之外士大夫们一无所长,无处可以安身立命。达则兼济天下 (出仕),穷则独善其身(隐退)。

如今的知识分子,似平有了更多的“中间道路”可走。从军, 经商,做工,兼职等专业之外的其它工作。适应能力之强,思想 观念之灵活,身兼数技。即便是读书做学问,也可以为学问而学 问。不必再去山林田园独善其身。

现代人早已走出了山林,在红尘中找到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3. 描述隐居的词语

成语 解释 戢鳞潜翼 戢:收敛;潜:隐居。

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鹭朋鸥侣 指与鹭、鸥为友。

比喻隐居生活 避世绝俗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

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长林丰草 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

东山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杜门晦迹 晦:隐匿。

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杜门绝迹 指隐居不出。高翔远引 形容避世隐居。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轻举远游 指避世隐居。山中宰相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比喻隐居的高贤。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

形容隐居生活。漱石枕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曳尾涂中 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枕流漱石 旧时指隐居生活。

遵时养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

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枕石漱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枕山栖谷 比喻过隐居生活。遵养时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

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避世墙东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餐松饮涧 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出处殊涂 亦作“出处殊途”。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遁迹销声 谓隐居不出。

遁身远迹 犹言避世隐居。遁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遁世离俗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遁世遗荣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遁世幽居 见“遁世隐居”。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焚香扫地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高举深藏 指避世隐居。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

指过隐居生活。海怀霞想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箕山之节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

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

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科头箕踞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

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敛影逃形 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林栖谷隐 谓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龙蛰蠖屈 喻隐居不仕。语本《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鹭约鸥盟 谓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

鸥鹭忘机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

后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披发入山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潜光隐耀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

轻举绝俗 犹言避世隐居。求志达道 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

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散带衡门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山林隐逸 隐居山林的士人。

即隐士。山栖谷饮 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

形容隐居生活。神武挂冠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望峰息心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

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息交绝游 停止交游活动。指隐居。

霞友云朋 与云霞为朋友。谓避世隐居。

岩居川观 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岩居穴处 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岩栖谷隐 指隐居山谷之中。

亦作“岩栖谷饮”。岩栖穴处 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养音九皋 比喻贤才隐居修德。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遗世忘累 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遗俗绝尘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隐鳞戢翼 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

因树为屋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渔海樵山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凿坏以遁 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振衣濯足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

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梅妻鹤子 〖解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

4. 描写隐居的诗词

1、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丘为《题农父庐舍》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3、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王维《春中田园作》 4、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6、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7、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9、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王维《新晴野望》 10、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11、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12、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徐玑《新凉》 13、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14、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欧阳修《田家》 15、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伤田家》 1、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曾几《苏秀道中》 2、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3、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王维《渭川田家》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

——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8、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佚名《长歌行》 9、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10、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姚合《庄居野行》 11、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12、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元结《农臣怨》 13、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1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16、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17、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9、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20、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1、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4、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5、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韦应物《观田家》 6、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7、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8、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9、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

——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10、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1、疏篱曲径田家小。

云树开清晓。——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1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3、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14、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 15、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5. 古诗好的人来啊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

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

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

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

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

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

“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

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

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

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

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

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

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

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

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

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6. 诗经中对浣衣的描写

《葛覃》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柏舟》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描述隐居】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