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
如《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
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见不着她,急得搔首踯躅。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
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
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参与,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礼记·曲礼》中讲:“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礼记·坊记》中有:“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艺麻如之何?横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可见,那时对男女之情已经有所限制了。而具体到对女性而言,受到的束缚更多,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诗经》的爱情诗对于女性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
另外,《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
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只是更大胆更热烈而已。而从《褰裳》到《将仲子》,同为《郑风》又可以看到有所差别,前者更加开放,后者却顾虑重重,这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同,也许是因为作者身份不同,但总体来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并非如后来封建时期有严格的规定,较之封建时期还是相对自由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所谓最美,只因最美的情感--爱情先秦佚名绸缪《诗经。
唐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先秦佚名关雎《诗经。
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先秦佚名击鼓《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结发为夫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汉佚名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魏晋南北朝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魏晋南北朝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唐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唐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唐白居易浪淘沙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张仲素燕子楼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唐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唐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唐卢仝楼上女儿曲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唐顾敻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唐陈叔达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五代十国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五代十国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五代十国李煜清平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晏殊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宋晏殊鹊踏枝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宋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宋晏殊玉楼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宋晏殊玉楼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宋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宋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宋周邦彦玉楼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宋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宋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宋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宋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宋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辛弃疾鹧鸪天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宋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宋范成大车遥遥篇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宋聂胜琼鹧鸪天 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宋李冠蝶恋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宋乐婉卜算子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元张可久塞鸿秋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元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明冯小青怨瘦影。
《楚辞》,它与《诗经》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起源。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
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确切回答的话,应该是逗古代白话文地。
实话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字差别都是很大的。
首先是语音的变化。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尤其是秦汉之类比较久远的古代,最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你听不懂那些人说话,感觉像听外语。就像现在方言一样,有些南方方言完全听不懂。题主有兴趣可以网上搜一下逗上古汉语朗诵诗经地感受一下。第二是书体的变化,现在不少人还认得繁体字,但是如果是篆书或者甲骨文就比较难认了。第三是习惯用语和字义的解释,据说楚辞当中就融合了不少楚地语言特征和习惯用语,现在还能感受到其语言风格很独特,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有一些学者认为《尚书》这部书就汇集了很多上古时期的白话用语和语言习惯,而到汉代,人们就已经难以读懂这部书了,各种注释流派纷呈。即使是古代文言文,不同朝代也是稍有区别的,更别说口头语言了。
再说逗白话地这个词,应当是相对逗文言地而来的,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逗口语地和逗书面语地。逗推广白话文地,我记得好像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意思大概就是逗平时怎么说话,写文章就怎么写地。题主读一下鲁迅先生写的白话文章,还可以感觉到有时行文还有些生涩拗口,这就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遗留。至于古人写文章什么样,那也要辩证来说,比如四大名著通俗小说等等就有很多市井俚语,严格来说就是逗白话地,而很多文人雅士的书信便条之类,情到真处也会冒出几句白话来。然而要写诗词、骈文之类的,就有很多文体格式的限制了。我个人认为推广白话文对于教育普及、文化传播等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用的不是同样的语言,那么要读书就要先学习逗文言文地,也就是提高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成本。老百姓们都读不懂逗之乎者也地,何谈让他们逗受教育地,增长知识改变命运呢看
如果题主想知道古代人怎么说话,可以看看元杂剧明清小说,那里面有不少人物语言描写都是很真实、很白话的,体现了当时的一些语言特点。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语言文字这种东西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有些词语比如逗卖萌地逗晒照片地逗人艰不拆地等等,放到几十年前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呀。但是语言归根结底是表达交流和传承文明的工具。如果不学习古代的语言,那么就没法传承古代的文化精华,而过分强调复古无疑是逆潮流而行,也是不可取的。总之,以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啦~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