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暮色中秋天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2、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译文: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5、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2、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3、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4、题西林壁 王安石
湾湾苔径引青松,
苍石坛高进晚风,
方响乱敲云影里,
琵琶高映水声中。
4、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崔道怡,井冈风光
水口别开一片情,
剑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远客,
石门壁立锁飞龙。
藏星崖下接火种,
将军顶上沐雄风。
幽到心头人欲醉,
不忘昔日喊杀声。
6、毛泽东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舟次浮石》
苏东坡先生路过浮石,品尝了当地的一种好茶,名叫焦坑茶后所著。《舟次浮石》又名《留题显圣寺》
公元1095年左右,苏东坡先生被贬广东惠州时曾来浮石看望老朋友田辟,坐船从梅岭(大余)顺流而下时,听说浮石山上有一位归隐的高僧,于是前去拜访。高僧热情接待了苏东坡,还给他品尝了当地的一种好茶,名叫焦坑茶,这是离圣显寺不远的焦坑产的一种茶,是赣粤交界处的大庾岭特有的一种茶!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诗词《舟次浮石》又名《留题显圣寺》
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
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似晴欲雨费疑猜,谁把天公巧妙开。峰影都沉潭影底,庐山之水日边来
江西诗派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
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
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
(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似晴欲雨费疑猜,谁把天公巧妙开.峰影都沉潭影底,庐山之水日边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