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 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谓暗喻,就是把喻体说成就是本体,暗示其相合的特性。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胆到几乎不近情理的联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变异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 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狼可以象征残暴,但有的场合也可以象征野性、自由不羁等等。所以,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中的“礁石”,显然是一种拟人(有身体、有脚、站在那里、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什么具体的事物,读者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没有唯一的、明确的界定。所以说,象征性意象能引发人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写诗人在康桥泛舟寻梦,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阳” “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诗人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
断章写意
(A)花
季节的公主
远古部落最后的回声
今夜开在我
睡梦的园中。绽出
等量的芬芳
……给谁?
(B)雪
天野的泥土
沉睡中的一匹
受伤的鸟羽。低低
……飘落
自谁的心坎
用泪水
才能踏过的寒冷
这是我18岁时写的习作。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非常著名、直观的一首。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
意象派诗歌有许多名作,如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
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然我更希望你能尝试一下自己写。希望能帮到你。
竹子
作者:道平常
竹子虽然空虚
但它有坚韧的性格
面对狂风暴雨
它只是弯曲而不折断
无论什么季节
它都有乐观的心态
因此四季常青
它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每一次成长
都会做一个小结
它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每一次花开
都在生命的尽头
选择在最美丽的时候离开
只为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它活着坚强
死了也浪漫
现代诗中出现比喻物体的有:
《月光》 作者:何三坡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
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
月光在木门上涌动
《月光》赏析:
在这短短的三句话话里,作者利用寥寥数字,干脆利落,打开了无数美丽的意象,尽管短小,读起来却余香满口,意韵无穷。“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很明显,这是用的拟人法了,因为月亮不是人类,更不会穿上属于女人的漂亮裙子。
静夜。月圆。树叶晃动。月光洒落在木门上。伫立在夜里的诗人,看到皎洁的月亮挂在上空,晕黄的月光慢慢挥洒下来,美得令人浮想联翩的月亮,此刻在诗人眼内,不是一个没有温度和情感的物体,而是一个温柔并优雅的女人。“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什么的样的女人才会有如此的优雅和淡然呢?必定是温尔多情,必定是美到极至。
由此,在诗人笔下,将一轮明月拟人化为一个无比温柔并优雅女人,带着不可言说的华美和宁静;同时,诗人在借人咏物的这一刻,又以物喻人,也就是说,在将月光比喻成的女人,同时又将女人升华成月光的无限境界,这里诗人又默默无声赞叹了天下女人,象月光般皎洁,纯净的女人,正好是艺术的最大升华。
想了又想你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什么是意象我想就用不着我多说了。
想起了一句话:只有成功的强奸,没有平等的婚姻。
——————————————————————————————————————————
心象: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知觉形象或者组织样式称为心象。
景象: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指迹象。《汉书·武帝纪》:“著见景象,屑然如有闻。”
事象:在讲故事的时候,夜色越浓越好,雨越下越大越好。(唐亚平)
前面或者用“用心来比”、“用景来比”更合适,这里就是用事来比。“比”是赋比兴的比。
物象: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余光中)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拟象:我要把高山、大海炼成一锭黄金(西川)
感象:
幻象:
征象:
实象:
虚象:
码字很累有木有,估计能给看明白了吧。还不行追问一下我把它补全!!!
现代诗中的意象经营 元智大学中语系■李翠瑛助理教授 一、含蓄性 直述而露骨的述说并不是诗的本质,诗是具有含蓄而不说尽一切的特色,古典诗与现代诗皆然。
诗是高密度的语言,在意象的经营上,看重「象」之表露而隐含其「意」,造成意在言外,不道尽一切,让读者保留许多想像空间,透过诗的意象掌握作者之「意」,形成读者在阅读上如同猜谜一般的乐趣,读懂之后,不免会心一笑,而「意象」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管道,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的媒介。例如卞之琳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运用一种黄雀捕蝉,螳螂在后的写法,也是修辞学上的层递法,将意象一个又一个从后面推出,镜头也就逐渐拉远,诗的层次感分明,尤其是第一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可是对楼上的人而言,你也是风景的一部分,由此推之,任何一个看风景的人岂不都是风景的一部分,令人想到,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同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於是,诗境在逐渐扩大,而读者可以联想的空间则不仅限於诗的意象本身。
第二段的意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月装饰你的窗子,而你装饰别人的梦,似乎说明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你会利用事物装饰自己,而自己同时是别人的装饰品,价值的存在就不是只有单向的,而是向前推展的。至於无限推展的部分,则留待读者想像,诗人只是点出其中的一个向面或是一个点,一个线头,其余意义的延申就是读者的事了。
又如辛郁: 飞的慾望 当然我也曾有过 难就难在 我穿了 一双 铁铸的鞋 诗人说自己有想飞的欲望,可是飞不起来,也无法飞翔,原因呢?诗人用一个意象说明自己「难就难在 我穿了/一双 铁铸的鞋」,因为铁铸的鞋太过沉重而飞不起来,至於何以会穿上铁铸的鞋,此鞋又代表什麽?是诗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体重?经济压力?这就无解了。而诗的意象只要能表达出诗人的感受,让读者掌握到诗人的沉重感,其余就留给读者自由想像了。
又如隐地: 肥胖的妇人 在婚姻末期邂逅并且突然爱上一个瘦金体的男人 二、跳跃性 所谓意象的「跳跃性」是指诗的意象往往经过严密的选择与裁剪,透过切割画面,或是撷取某一个最能表达作者心意之形象做为最后呈现的意象,而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必然有绝对的因果或是顺序关系,可以跳跃性地以几个画面表达。而意象与意象之间或是借由联想而将诗意联结,或是以相同的情感基调为联系的主轴,或是由相同的氛围构成。
例如沈尹默: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著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著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著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著头,他不声不响。沈尹默的一诗,很明显地符合「诗」的意象要求,形式上是散文的,其意象却是诗的。
第一段是一个画面,炎热的无人午后,有一点点风吹动杨树,这是背景的画面叙述,第二段跳到一间破大门里,见不到人,却传来阵阵三弦的声音,在风中飘扬,第三段画面跳到门外,一个穿破衣裳的老人抱著头,不知在想些什麽。其中,第一段到第三段都是画面呈现,而且是跳跃式的,作者安排三个画面,在旧时代里,门内弹乐器的人与门外的老人形成对比,而凄凉的气氛随著三弦的声浪一波又一波袭来,但是,老人无奈,无法抵挡趋势潮流,只有用「不声不响」以说明旧时代面对新时代冲击时的心境。
虽然,诗中只是三个重要意象的呈现,而其中的缘由与情感则留待读者自行去感受。这是诗在意象上的跳跃性手法。
在现代诗中,意象的跳跃手法更加变化多端,有时,意象也可以经过转折而跳到另一个不相干的意象上,让作者的想像力随著意象的跳跃而有全新的感受。如鸿鸿的: 架子上有三只苹果 它们让我看见海洋 我骑车到镇上带回新的面包 和鱼群一同穿过清晨的藻草 昨夜的诗集像熟睡的你 摊开在饱满完足的一页 不须增添任何一行 此首诗在意象上是从苹果跳到海洋的意象,然后又回到镇上的新面包,又跳到海里的鱼儿。
这是将镇上的清晨有著新鲜面包与苹果,以及海中鱼儿游泳穿越清晨的海藻的画面交错出现,其实是一陆一海,都是在描写清晨时充满希望正要开始一天的心境。第二段则与第一段看似完全无关,时间跳回昨夜,诗集摊开在桌上,像熟睡的你满足的表情,只要顺其自然,不需增加一点点人工造作,这是用诗集比喻「你」。
表面上看起来与第一段无关,实际上还是扣住了第一段的清晨的意象,表现出你熟睡而满足的样子,是对新的生活的满意与充实,所以,清晨一起床,使人感到精神饱满而心满意足。因此,题为,诗意与题意是相扣合的,用的是清晨的意象,一为陆上一为海上,一为今日一为昨夜,在对照之中表达诗人的情意。
又如杨泽的三、主观性 何谓意象的「主观性」?诗人以主观的感情作为其创作的动机与起源,在诗的意象取择上常常是以个人主观的情志内容为主,甚至有时候并不在意读者是否有阅读上的困难,而全然以创作者所想表达的主。
古代诗歌,无外乎“诗以言志、诗以咏物、诗以明事、诗以讽古”这几个方面。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现代诗歌传承了古代诗歌的意象路线,或许是意象的对象不同,但是效果是一样的。
你无意间从我的眼前掠过
我的灵魂
却被你深深地创伤 岁月的冬雨
在空中飘荡 日子是什么 雪花在尘烟中孕育
那溶化的声音
是否意味着对岁月的清醒 我们可以看透四级的风
却看不清自己的面容
有多少个丢失
陷入其中
表白:朋友,
请听我说:
在人类的字典里,
有这样一个字,
虽然是那样简单,
却总是沉甸甸的。
也许啊,
在它还未出现的时候,
我会故作轻松的说:
我可以接受最坏的,
哪怕是得不到它的结果。
但是,
倘若有那么一天,
当它真正出现的时候,
当它真正从我眼前划过的时候,
我却不可以无动于衷,
不可以不去表达。
因为,
我既不是看破红尘,
静坐千年的那尊石佛,
也不是只图生存,
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
更不是不知情为何物,
只会冬枯夏长的草木。
我是一双含情的眼睛,
我捕捉到了你吸引我的全部。
在临死之前,
在生命的光辉熄灭之前,
我舍不得闭上这双为你而生的眼睛
热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