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朝代:唐代 | 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山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注释 ⑴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朓楼。⑺谢公:谢朓。
鉴赏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
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
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
“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
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诗人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公元。
【词 目】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读 音】shù gāo qiān zhàng,yè luò guī gēn
【释 义】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出 处】《平妖传》第八回:“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示 例】古人有言:‘~。’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六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来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自盈”。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嬉皮笑脸 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zhidao心境的凄凉。”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玉楼春 宋祁-宋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游园不值 叶绍翁-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