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自然 有境界 自成高格
切忌 为赋新词强说愁 堆砌文字 虚情假意 隔靴搔痒 未切心旨
做诗词 先得有意 有所感 即心中有想要形诸文字的迫切愿望 然后再酌以古体 或 今体 以诗或词 来表述
诗言志 歌永言 古诗宜蕴藉 耐咀嚼 韵律和谐自然 适合描摹心间悠远之志 此志很难言说 故以诗托而寄之
词则适合描摹 那种细腻绵长之情 人在困苦悲忧时 想抒发积郁 开解心间 此时 最宜填词 填词必须依词牌 韵律严格 可歌而咏之 所谓长啸清崖 一抒怀抱 是也
让伪诗不再泛滥!——论诗与非诗的区别 一 现在旧体诗词曲虽然没有进入学校、进入文学史,一般不写诗词曲的人也不清楚当今诗词曲的创作状况,但现在诗词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相反,表面上处于诗坛正宗的自由体诗却被普遍认为越写越差,萎靡不振是不争的事实。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去本身没有诗词曲简洁凝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律美因而不易传诵外(即使是押韵的自由体诗,要想像诗词曲那样简洁凝练、音律性特强也很难,当然,我并不是说没有),更重要的是自由体诗没有产生像古典诗词那样可供借鉴学习的经典,再加上现在一些人对“诗歌”二字的神圣含义根本就不懂得,同时随意分行再加上不用标点的横行,导致了人们现在对一些分行排列的文字到底是不是诗都很困惑。如果按照我对自由体诗的主张,不押韵分行排列的文字不是诗,那么论述诗与非诗的区别就相当简单。
因为但凡写诗想着押韵的人,肯定多少会受到古典诗词或者前人所写的自由体诗(比如闻一多、徐志摩等)的审美的影响,而这些人写成的分行的排列的文字是诗基本没有任何问题。而从自由体诗诞生到现在,不押韵分行排列被当成诗的文字确实很多,如果除去我所主张的对韵的要求,这些当中很多是诗(很多写得有诗意,我是承认的),但毕竟有一些尤其是现代人写的分行排列的一行行文字绝对不是诗!比如“梨花体”和“羊羔体”。
这还是比较明显的伪诗,对于有些不甚明显的伪诗,不懂诗歌的人可能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诗,而懂诗歌的人很多虽然认为它不是诗,但好像没法说明它为什么不是诗,所以,很有必要确定诗与非诗的界限,也就是说诗与非诗的区别。还有一点,中国的古典诗歌相当繁荣,也确实产生了很多影响千年的诗歌经典,同时为为后代人写诗词曲提供了典范,这对判断一首诗词曲到底是不是诗本来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产生了很多与古代不同的新鲜事物、新名词以及与此相关的新的情感,那么我们现代人用诗词曲的形式抒发这些新的感情,把新的名词写进诗词曲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写的话,所出现的效果肯定是和以往的古典诗词不同,那么这就会导致一些甚至是很多偏爱古典诗词但不知诗歌真谛的人对这些诗词的怀疑,而这个问题的本职并不在于是不是用了新词汇,而是在于对“诗歌”二字的理解,再直白点,就是诗与非诗的区别。
所以,我这里论述诗与非诗的区别已经包含了诗词曲和自由体诗两个部分。二 我认为,一段文字要想被称为诗,除去韵外,必须有意境,也就是说,无意境的绝对不是诗(那有意境的是不是就是诗了呢?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我所主张的自由体诗必须押韵的重要性了,因为如果只是有意境的话,散文也可以写得很有意境,比如散文诗,那这时怎么区分诗和散文,总不能简单地看是否分行吧?)。
对诗词曲而言,除了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只对韵有要求外,近体诗和词曲还有格律的要求,那么这时就应该是意境和格律的统一了。当然,即便是意境和格律的统一,我也认为意境比格律重要。
也就是说,写近体诗和词曲时遣词炼句以意境为先,而不是以格律为先。如果有了佳句,哪怕是以出律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古人出律的名篇多了去了)——虽然经常写近体诗的人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
那么,什么叫意境?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意思”和 “境界”的组合。三 “意思”是指情感,这情感是一种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一首诗你必须有自己的感情夹杂在里面,不能平平淡淡地从头到尾只是在客观地叙述一件事情。
本来,通过这点应该不能判断一些文字是不是诗,因为文学作品就是宣泄感情的(说理、发议论也是抒发感情),尤其是诗歌,这只要是个正常人就应该能意识到的,无需多说。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是不懂诗,还是故作高深,就是在那不痛不痒地流水账式的写些客观文字,然后分行,就说是一首诗了。
这种状况在诗词曲里很少见,但现在在自由体诗里好像很泛滥,前者我举一例,后者举三个例子(这样三首那么的长垃圾诗我实在不想让它们出现在我的文里,但既然批判,就得找出批判的靶子,我受下委屈了,读者看到这三首垃圾诗别吐啊):锄地 天远树影小,啼近见飞鸟。麦田三五人,弯腰正锄草。
不再玩笑——致唐晓涵 你说,从此以后 不要再跟你开玩笑了 你讨厌开玩笑的人 所开的一切玩笑 那是一种低级趣味的玩笑 你早就受不了了 是的,唐晓涵 我听你的就是了 我向你保证 从此以后 我决定做一个正直的人 黑客帝国 昨天我非常想再看一遍黑客帝国三 当时我和苏卡卡在木偶剧场边上 一个饭店吃饭 那天请客的是一个编辑 我觉得他挺讨厌 他已经连续给我打了一年的电话了 基本上是一个月打一次 每次我都在五分钟内挂掉他的电话 我叫他出来 就是想问清楚他到底想干嘛 他今天给我打电话说 他喜欢我 昨天我说出我想再看一遍黑客帝国三时 他们都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儿 苏卡卡说,咱们别看了,这电影看得人太晕了。我一个朋友说,看这电影时有种他抽叶子时的感觉 咱还是去上网吧。
我想起我家电脑还不能上网,顿时一阵郁闷涌上心头 我说,我的黑客帝国三啊!男编辑坐在对面。
关于诗歌,我觉得,可以从 艺术、技术、感情三方面来讲。
在艺术上,可以看着诗歌的意境,能与诗人同入意境,品味文辞与心景的结合之妙,这就是好诗;
在技术上,对文学手法的运用结合诗歌所具的特征,有其独到之处,却又能十分自然地融在诗里;这就是好诗;
在感情上,能令你有所感触,让你也不禁感叹,产生共鸣,这就是好诗。
我是觉得如此,只要具备三点之一,就可以称为好诗。诗可以来自不同的人,来自不同修养层次的人,不管谁写的,只要你品味完,能够感觉这诗很棒,他就可以称为好诗,我们作为普通欣赏诗歌的人,没必要像文坛评论文学作品那样拘泥于理性或者理性兼感性。完全可以感性点。
“好诗歌应该是什么样子?”4月24日,由金华市作家协会、《诗探索》、《文学港》、《星河》、《诗江南》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好诗歌”新诗创作论坛在东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诗人、专家参加了研讨。
《诗探索》杂志主编、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的林莽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风起云涌的火热情景,表达了对当下诗歌热的欣喜之情。他同时认为,当下中国诗歌虽然开始复热,但公认的好诗不多,有影响力的诗人也不多。“中国好诗歌”这个创意很好,网络时代通讯快捷,交流广泛,不管是诗人还是写作者,都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柯平是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坛创作和评论的风云人物之一。现在喜欢诗歌的人那么多,他很欣慰。柯平建议,诗坛的眼光不要只盯住名家,应更多关注民间诗歌。至于什么是好诗歌,标准很难定。正如欣赏女性一样,容貌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内在的美应该更重要。诗歌也是这样,好的诗歌,重在内涵。好诗的第一个标准要有与众不同的、出色的东西,比如令人佩服的想象力、比喻,自己独特的语言等;第二个标准是要有思想性,能让人产生思考,能给心灵和思想带来启迪。诗歌是丰富的,现在因为诗歌的短小,可以在微信和手机上不断地被快速传播,阅读量不断被刷新,这不是一本杂志能比的。所以说,目前的时代是诗歌应该繁荣的时代。
《星河》诗刊主编、诗歌评论家骆寒超认为,好诗应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反语法、修辞、逻辑,完成一种直觉语言。意象化、节奏感、结构美都是好诗应该追求的目标。诗歌翻译家董继平则从诗歌翻译的角度,谈到要写出好诗歌,诗人的视野要开阔,要学会从外国优秀诗人诗作中汲取营养。诗人冰释之认为,好诗靠好句流传,好句靠好的思维支撑。不断读诗,比读小说、读散文更能锻炼思维。他以普希金为例,说明了好诗歌能提升民族语言。正是普希金的诗歌,引领不入流的俄语走向精致化。
《江南诗》执行主编、诗人谢鲁渤用通俗的语言谈了自己对好诗的评判标准:如果一首诗,让人读完后想跟人说说,那就是好诗;如果一首诗,让人读完后,想跟所有的人说说,那绝对是优秀的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福春、诗歌评论家郭吟也参与了论坛。
当晚与会诗人还举行了诗歌朗诵会,现场气氛热烈,诗人们的朗诵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很久了,我在几个专业文学网站碰到一些文友时,他们都问我或者如是说:怎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才能回答。首先是需要怎么样才知道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该从哪几方面体现它的魅力。具体关于诗歌的评价,一般都是从三方面体现。
第一,诗歌的内在承质
所谓诗歌的内在承质,意思就是指诗歌要表达的具体意图和隐藏思想。
自从诗歌这个文学体裁面世以来,它就牢牢站在了文学的巅峰,其他如小说散文杂文等等都俯首在其之下。为什么诗歌有如此大的魅力和价值使大众这么捧宠和赞颂呢?许登堡说过,“诗歌是上帝的宠儿,它是志者们的襁袱”。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历史上曾涌现众多杰出唯美的诗篇。
前段时间,冯善书文友写了《诗人是当今最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发在天涯社区等处,虽说文章部分观点有些失之偏颇,但确实明明白白地指出了现在不少诗歌创作者在创作中内在承质的浮浅和表象化。现代诗歌在当今文学的边缘化,主要问题是来自我国改革开放的后遗症,即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复出。当今社会生活人群生活压力较大、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比较快,对于现代诗歌这样一种需要广泛默读才能品味美丽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致命的扼杀。但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现在不少诗歌创作者在具体创作时缺乏对诗歌内在承质的追求和把握。
所以,作为诗歌创作者,把如何发扬我国精神文明和体现社会公值作为诗歌内在承质创作,也是推广和重建现代诗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行为。
这也是笔者个人认为内在承质美是一首好诗需要必备的首要条件。
第二,诗歌的表达形式
所谓诗歌的表达形式,意思是指诗歌在承载具体内容时所用的修辞方法。
在我们常见的文字表达形式有拟人隐喻排比等等,但牵涉到诗歌的具体方面,还有格式韵律等等。但无论诗歌的表达形式如何,都应该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运作,就是衬托和表达诗歌的内在承质。这个时候,内在承质可以是明显的,让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是隐藏的,让读者品味一种留白或是说余味。这个,就同王国维先生在谈论的隔与不隔一样的道理。
所以,一首好诗的表达形式很重要,它不仅起到了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还让我们品味到一种诗歌独具的画面美和韵律美等等。
第三,诗歌的语言
所谓的诗歌语言,就是指组成诗歌时的承载文字。
诗歌之所以称为文学的王者,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语言探索站在了其他文体的前面。关于诗歌的语言美,其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通透。记得胡适先生说,一篇好文,最让人手不释卷的是平白的文字勾勒出极妙的意境,文字最高深的技巧在于内敛。现代诗歌在用词时讲究一个通透,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凝练。很多读者对于诗歌有这样一种认为:同一首好诗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读后感。这样的认为或许是夸张了些,但诗歌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需要表达比较深刻和广泛的内在承质,语言的凝练提供给读者众多的歧义和留白。
所以,好的语言是诗歌承载表达形式美的一个良好载体和通道。一首好诗,语言美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一首好诗的必备要素:首先是内在承质美,第二是表达形式美,第三是语言美。只有在创作时把握了这三方面,诗歌创作者才能写出好诗来。
诗歌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
下面首先谈谈自由体诗歌的朗诵。
自由诗是现代流行的一种新诗,其字数、句数、行数、段数、平仄和音韵均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节奏,大致押韵,朗诵时应注意几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诗歌一般融合着饱满而丰富的激情,艾青说“:对生活所引起的丰富的、强烈的感情是写诗的第一条件,缺少了它,便不能开始写诗。”一首诗感情总有一定的倾向,要么雄浑、豪迈,要么哀惋、悲伤;要么喜悦、欢乐,要么愤慨、恼恨…这就形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是一首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篇,它以一种民谣的形式,倾吐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理清诗的结构层次。
把握基调后,要进一步对诗歌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其情感变化的层次。如《乡愁》这首诗采用了我国民族层层窄窄“”矮矮' 浅浅”分别递进、对比互衬的写作方法“,小小“修饰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短短的十六行诗就有八个“头”字,显示出鲜明的节奏感。
运用想象,展示诗的意境。
诗歌是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并通过典型画面激发读者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朗诵时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加之明朗的思想,饱满的激情,便会展现出“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生动形象,如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意境雄浑而奇丽,朗诵时,我们要通过或轻或重,或抑或扬,高昂豪迈,迂回缓荡的技巧声声传情,步步入境,从而把诗中那种雄浑意境缤纷的形象展示给听众。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富于音韵美的诗的语言节奏是由舒展的音节、恰当的停连、变化多姿的语气共同构成的,把握节奏就是要对诗行中的音节进行恰当的划分,以充满变化的语调表现丰富、具体的感情色彩。如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天上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亮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优美的语句展示着美妙无比的空中幻景,五颜六色,奇光异彩,轻松而舒缓的节奏给听众带来无比美好的遐想。朗诵前要细细品味,渐人意境。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