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词多义
其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形容词词头,多么。
之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虚词
俟我于城隅
于:介词,在。
3、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这里指代“荑草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6336”。
《国风·邶风·静女》(周代)作者:无名氏,
《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诗经·邶风·静女
《采薇》的古今异义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
《静女》古今异义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采薇》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静女》
先秦: 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扩展资料:
《采薇》
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
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静女》
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
《〈诗经〉两首》词语古今异义 【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总角之宴】 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君子所依】 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日,这里活用作状语,作“一天天地”讲,名词用作状语《〈诗经〉两首》特殊句式 【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秋以为期(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秋为期) 2、主谓倒装: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其德”应讲作“其德二三”,译作“他的品行不专一”)《〈诗经〉两首》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岁亦莫止】 莫,通“暮”,晚,这里指年岁之末【玁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急迫。
《氓》
子无良媒 子 古:对男子的尊称 今:一般指儿子
至于顿丘 至 古:到达 今:达到某种程度或提另一件事
以我贿迁 贿 古:财物 今:贿赂
躬自悼矣 悼 古:悲伤 今:哀悼,追念死者
总角之宴 宴 古:快乐 今:多指酒席
三岁食贫 岁 古:多年 今:指年龄
静言思之;言既遂矣 言 古:助词无义 今:说的话,言论等等
女也不爽 爽 古:过错 今:高兴愉快
来自百度文库
【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 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
【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
【君子所依】 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
【小人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
【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
【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日,这里活用作状语,作“一天天地”讲,名词用作状语
《〈诗经〉两首》特殊句式
【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秋以为期(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秋为期)
2、主谓倒装: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其德”应讲 作“其德二三”,译作“他的品行不专一”)
《〈诗经〉两首》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
【岁亦莫止】 莫,通“暮”,晚,这里指年岁之末
【玁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