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文王赏析

发布时间: 2022-10-01 20:12:02

1. 关于滕王阁诗赏析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者,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词语解释】 江:指赣江。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诗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出了《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注】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出身望族,隋末大学者王通为其祖父,诗人王绩是其其叔祖。麟德年间应制科,任朝散郎,入沛王府,旋以戏檄英王鸡被斥出府,遂入蜀漫游。

后因赴交趾探父,渡海堕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王勃诗名早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王勃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序后附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长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

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

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影响。

(沈熙乾)。

2. 从军行 王昌龄 诗歌鉴赏

这是两首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第一首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前两句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第二首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这两首诗,可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豪迈的盛世气象。

3. 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1、简要赏析第一首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巧妙

这是两首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第一首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前两句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第二首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由这两首诗,可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豪迈的盛世气象.。

4. 求王勃的《滕王阁诗》诗句赏析[500字以上]

1.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

a.(比喻)“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b.(反诘)“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c.(直抒胸臆)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双关)“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e.(衬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f。(渲染)“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g.(动静结合)“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不知够不够500字啦~~~

5. 鉴赏诗经 周蓝 关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创作状况,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周王朝统治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时间。《诗经》里的诗歌都是民歌,大部分产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小部分产生于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

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从上古开始到孔子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诗大概有3000余篇,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编排和删减,最后选定305篇编成《诗》,这部作品后来被汉代人奉为儒家的经典,所以叫《诗经》。因为《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的民歌的歌词,所以它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孔子在编定这本书时是一边弹着琴一边唱着歌词,以便使得它符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要曲调和谐优美,纯正无邪。

《诗经》里的诗是按照音乐体制来分类的,分为风、雅、颂。风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共 15国)的民歌,它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属于地方音乐,有105篇;雅是周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音乐,有160篇;颂是祭祀宗庙和鬼神时唱的祭歌和赞歌,有40篇。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删诗的目的是要实现它的教化作用,删诗的标准也是看它有没有教育意义,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规范。

《诗经》经过秦代的浩劫,到了汉代,儒生们重新整理了这本书,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传自荀子的弟子毛亨,为它作《诗诂训传》,后传毛苌。

前三家,西汉时立为官学。《毛诗》东汉时才立为官学。

后《毛诗》盛,三家衰,陆续失传,仅有《毛诗》流传了下来。《毛诗》有个序叫《毛诗序》,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是要用诗来进行道德教化,使夫妇关系和谐,父子关系和美,人与人的关系淳朴仁厚,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都好起来。

《周南》是十五国风之一,指周代南国的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到江汉一带的区域(即现在的河南南部和湖北中北部)。

《关雎》是《诗经·周南》国风的第一首民歌,篇名来源与它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把《关雎》作为《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当然有着编者自己的考虑和用心,《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说:“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作注解,叫《毛诗正义》,上说:“关雎麟趾之话,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教民也。” 《四库全书提要 -- 诗集传》八卷有宋代朱熹的解释:“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这些注解说明:一、这首诗向来是被当作教材的;二、这首诗是教人们处理夫妇关系的;三、它是以周文王夫妇为榜样的。

它反映的是儒家处理夫妇关系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先来理解《关雎》当中几个关键名词: ①、雎鸠:[jū jiū]一般解释为“水鸟、鱼鹰”。

毛传云:“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云:“挚之言至也。

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朱熹《集传》云:“雎鸠,水鸟也。

状类凫(音服)鹥(音一),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

《本草纲目》中提出了“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这些注解就写得非常清楚,雎鸠是一种水鸟,后人称之为鱼鹰。

这种鸟有一个特点,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而且这种鸟挚而有别。雎鸠这种鸟,发情的时候是躲起来的,人看不到它,一般的动物也看不到它。

雎鸠是生有定偶不相乱。就是说雄雎鸠,它只要找到它理想的伴侣结婚了,就再也不跟其它雌雎鸠往来了的。

雌的也是一样,它找到自己的伴侣以后,也再不跟其它雄雎鸠保持暧昧关系了,所以雎鸠是“生有定偶而不相乱”。雎鸠非常重感情,而且相互尊重。

雎鸠“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狎”就是不乱开玩笑,夫妻相互尊重。但是,“鱼鹰说”碰到的最大挑战是:“关关雎鸠”,“关关”是鱼鹰的鸣叫声吗? 骆宾基在《〈诗经·关雎〉首章新解》中说得好:“‘关关’之声,显然是扁嘴如鸭的鸣叫,今则写作‘嘎嘎’或‘呱呱!’雕类的猛禽,就没有这种鸣声了,而是‘溜溜’如笛,声锐似哨,林鸟闻声,悚然而栗,寂然不动。”

[3]其实,宋代郑樵在《通志略·昆虫草木略序》中早已指出:“凡雁鹜之类,其喙扁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其声鷕鷕,此天籁也。雎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也”。

综上所述,顾忌到整首诗的意境、而且是描述劳动场景,那么我认为应该这么理解:这种鸟是浅水涉鸟、它能发出呱呱的叫声、它一生会保持单一的伴侣。我是在湖北东北农村长大的,在河里能看到几种水鸟,能飞,也喜在浅水里行走找小鱼吃,至于叫。

6. 藤王阁序的赏析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

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

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

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滕王阁序》赏析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

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

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四、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五、《滕王阁序》的用典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

“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文王赏析】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