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明,作为汉语中的精华,积累了古代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有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如果能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古诗词,既是一个享受也是一种熏陶。
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因为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璀璨文化就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础之上,古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在今天的语言、文字、行为、道德、学说中,都大量存在古诗词的基因。故,古诗词不仅离我们不远,而且还特别具有实用价值。通古博今,那就是一种品位。不轮哪个时代,追求的都是一种品位。有品位之人,不求阳春白雪,但求通理达情,亦求心旷神怡,古诗词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中华古诗词的的确确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1]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