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我们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还得认清自身的个人条件,实事求是的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不可夸大或低估自己的能力。
人生目的,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标准;人生态度则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表现和反映。想要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就必须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并且端正人生态度。人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没有重播。因此对待人生,我们必须认真、务实、乐观和进取。
第一,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什么叫价值?不可替代性就是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研究领域、从使命上去思考。
第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第三,可持续的知识产出。
第四,稳定的资源获取。不愁明天无米下锅。
第五,明晰的组织结构,严密的分工。
第六,规范的学科制度。
第七,良好的学科文化。
2017年岁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双一流”方案陆续公布。各高校方案中,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都已清晰明确:2020年进入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报道称,清华负责人表示,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提升了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我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为学校面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传统学科领域正进行大交叉大融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产业变革风起云涌。
但同时,学科布局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还不够紧密,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的学科还不够多,在国际前沿学术领域还不够活跃;部分学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偏少。
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决不是重复人家已经走过的道路,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发挥引领作用。从跟踪到引领,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这不仅需要资源上的持续投入,更要求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日前有专家表示,目前,单一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尽量避免的问题,大学不应大而全或小而全,否则难以办出特色,还容易出现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应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
报道称,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应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办教育杜绝浮躁,理性思考;回归本分,牢记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回归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回归梦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大学办学重点应回归人才培养,重塑大学学术生态。他建议,强化对书记、校长、院士的考核管理,建立良好的大学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落实“放管服”改革,让教师更多致力于培养人才和解决科研问题、攻克技术难关;大学要不忘初心,专注教学,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希望双一流高校建设可以早日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就是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该怎么办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学分高考网,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