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学生“跟风”盛行,穿低价统一校服,脚上却踩着高价球鞋。
线索:
“攀比”的行为不仅在成人的世界里很流行,在儿童的世界里也很流行。
尤其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攀比”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方式。
现在生活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父母愿意把最好的给孩子。所以孩子上学期间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
虽然学校有防控“攀比”的规定,不允许学生在学校穿自己的衣服,必须统一穿校服,但是学生可以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会通过衣服以外的东西和周围的人攀比。
如今,在学生中,展开了一场以鞋子为基础的“新型攀比”。
他们不仅会选择知名品牌的鞋子,还会选择这个品牌中价格相对较高的品类。这样既能凸显他们优越的物质条件,又能彰显他们出众的品味。
相比女生,男生对鞋子的追求更为敏感。在选鞋上,他们会下大力气和同学比品牌、比款式、比价格。
最难以想象的是,一些学校的一些学生,虽然都穿着价格实惠的统一校服,但脚上却穿着昂贵的运动鞋,这种现象已经蔓延到全国很多地方的中学校园。
其实“天价”球鞋只是比较突出的对象。在孩子眼里,任何有机会表现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比较的对象。
(1)帽子等装饰品
在课余时间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很多同学都会戴上帽子等装饰品,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还可以用昂贵的帽子展示他们优越的家庭。
特别是一些平时喜欢耍酷的孩子,会买价格高、款式新颖的新潮帽子。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帽子比普通的帽子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2)护肤品等日常用品
现在很多高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开启了寄宿制模式,让学生一起过宿舍生活。
在宿舍里,有些同学还会在生活用品上和别人攀比,尤其是一些爱美的女生会用大牌化妆品,既能满足自己对美的渴望,又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学习用品是学生接触到的最常见的东西,所以在学校里,对于这种常见的东西会有一定的攀比心态。
★为了用你的笔记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选择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比普通笔记本贵几倍。
★有些孩子甚至代别人从国外买文具。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享受这份不寻常的快乐。
青春期的孩子,不仅生理上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心理上也是如此。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和把握都不是很成熟。有时候,一旦他们没有把握住力度,他们就很可能犯错误。
家长要客观看待孩子的这种“新攀比”现象,明白这是每个孩子心理成长的必经过程,学会理性判断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态度防止孩子盲目攀比。
(1)合理规划孩子的零花钱,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孩子进入中学后,很多家长都会定期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孩子想要多少就给多少。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家长在给零花钱时,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消费水平,然后按一定的批次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零花钱,不会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更不会和有限的零花钱做无限的比较。
(2)教会孩子对物质的正确认识,培养积极的物质观。
孩子对物质事物的态度和判断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是靠父母的引导。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教会孩子对物质的正确认识,让孩子知道物质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孩子只要有积极的物质观,就不会跟着别人的脚步,无缘无故地和别人攀比。
(3)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养成良好的人生观。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父母如果不想让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和周围的人攀比,首先要做好榜样,在生活上要勤劳、朴实、认真。
孩子只有在父母精神的长期影响下,才能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和物。
“新式比较”是孩子成长心理和长期环境的结果。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孩子。只有和孩子一起正确面对,才能及时避免或制止这种情况。
当然,家长也可以将这种“比较”转向积极的一面,允许孩子在其他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比如学习成绩、体育锻炼等。,因为当比较的内容发生变化时,这种“比较”就会变得不一样,可以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动力,让孩子在积极的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PS: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负责编辑: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